第177章 影与饵(1 / 2)

“槐花用户云平台”后台发现的异常访问,像一根刺,扎在苏宁和核心管理层的心里。对手的触角比预想的伸得更长,也更隐蔽。单纯的防御,似乎总是慢人一步。

陈越团队加强了安全措施,那个可疑的Ip访问频率有所下降,但并未完全消失,像一条滑腻的泥鳅,总能找到缝隙钻进来。显然,对方对“槐花”的技术架构有一定了解。

“一定有内应。”在一次只有陆信、苏宁、陈越和春苗参加的小会上,苏宁斩钉截铁地说,“而且,这个人级别不低,能接触到平台的核心访问逻辑和安全策略。”

陆信脸色阴沉:“查!必须把这个钉子拔出来!”

内部排查再次悄然启动,但这次范围更小,目标更明确——集中在有权限接触云平台后台管理、或参与过相关技术讨论的人员。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调查由春苗配合集团安保部秘密进行。

春苗心思缜密,她调取了近期所有有权限人员的系统操作日志、门禁记录,甚至旁敲侧击地了解他们的社交动态和消费情况。几天下来,大部分人的嫌疑都被排除,目标渐渐聚焦在一个人身上——信息服务部新晋的项目经理,吴伟。

吴伟是半年前通过社会招聘进来的,简历漂亮,有在外资It公司工作的经验,业务能力突出,很快就在信息服务部独当一面。他也参与了“槐花云平台”前期的部分架构讨论,拥有较高级别的后台查看权限。

春苗发现了几处疑点:吴伟近期有几个深夜加班记录,与异常访问的高峰时段有重叠;他的个人消费水平似乎略高于其薪资,新换了一台价格不菲的笔记本电脑;最重要的是,在一次非正式的技术交流中,他曾看似无意地向陈越团队的成员打听过平台数据加密和访问审计的具体实现方式。

“但不能确定。”春苗向苏宁汇报时很谨慎,“这些都是间接证据,没有实锤。”

苏宁沉吟片刻:“那就给他创造机会,让他自己把证据送上门。”

一个精密的“局”开始布置。陈越团队在云平台的后台,精心伪造了一份名为“电水壶用户核心地域分布及使用偏好分析(内部绝密)”的虚拟文件。文件内容半真半假,夹杂着一些真实但无关紧要的数据,但核心部分——关于不同区域用户对水温偏好、使用频率的“关键结论”——完全是杜撰的,故意夸大了一些非核心区域的“需求潜力”,而弱化了真正主力市场的趋势。

这份文件被设置了特殊的访问陷阱和数字水印,只要有人非正常访问或下载,立刻会触发警报并记录下详细的操作痕迹。文件的访问权限被设置得很高,只有寥寥数人能看到,吴正在其中。

“饵已经撒下去了。”陈越向苏宁汇报,“就看他咬不咬钩。”

接下来的几天,风平浪静。吴伟正常工作,表现无可挑剔。监控小组日夜盯着后台,那份诱饵文件静静躺着,无人触碰。

就在大家怀疑是不是判断失误,或者对方过于谨慎时,一个周六的凌晨,警报终于尖锐地响了起来!

监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来自吴伟账号的权限,在非工作时间、通过一个非公司登记的Ip地址,访问了那份诱饵文件,并且试图进行批量数据下载!操作手法熟练,试图清除日志,但早已落入预设的陷阱之中。

“抓到了!”春苗在电话里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和一丝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