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危机与转机(2 / 2)

里面沉默了片刻,木门“吱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顾青山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站在门后,目光依旧锐利,在陆信和苏宁脸上扫过,最后落在他们手中捧着的草编上。

“进来吧。”他淡淡地说了一句,转身往院里走去。

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十分整洁。墙角堆着些竹篾、藤条,屋檐下挂着几件编了一半的竹器,处处透着手艺人的气息。顾青山在院中的石凳上坐下,示意他们也坐。

“说吧,找我什么事?”他开门见山,没有半点寒暄。

苏宁将带来的样品轻轻放在石桌上,诚恳地说:“顾老,实不相瞒,我们遇到难处了。”她将槐花村办草编作坊的起因、马魁的刁难、以及如今在石古镇码头销售被阻的情况,简明扼要地说了一遍,没有添油加醋,只是陈述事实。

陆信补充道:“顾老,我们知道您是老行尊。我们的编法可能不入您的眼,但东西绝对是用心做的,结实耐用。码头上的工人师傅都说好,可如今却被一纸‘规定’卡住了。我们人生地不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冒昧来打扰您,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

顾青山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石桌的边缘,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直到两人说完,他才抬起眼,目光再次落在那几件草编上,特别是那个带有独特收口结的筐。

“编法……是新奇。”他缓缓开口,依旧带着审视,“但用料、火候(指藤条处理)、力道,都还欠功夫。好看有余,韧劲不足,长期承重,确实有隐患。”

这话说得毫不客气,让苏宁和陆信心里一沉。难道顾老也认为他们的东西不行?

但顾青山话锋一转,眼神里透出一丝复杂的意味:“不过,企管办那帮人,懂个屁的手艺!他们卡你们,绝不是因为东西不好,而是背后有人打了招呼,或者,只是机械地照搬条条框框。”

他顿了顿,看着两人:“你们说,码头上干活的人说好用?”

“是!”陆信赶紧点头,“王师傅他们装卸组用了,都说比原来的筐好使。”

顾青山哼了一声:“干活的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觉得好用,那就是真有用。”他站起身,在院子里踱了两步,似乎下了某种决心,“这样吧,东西放我这儿。我看看能不能找个由头,让几个老伙计瞧瞧。至于码头那边……”

他停下脚步,看向陆信和苏宁:“你们别急着去闹。明天,镇文化站有个小活动,关于民间工艺的。我这张老脸,或许还能有点用。你们准备点像样的东西,到时候也去露个脸。有时候,名声这东西,比硬碰硬管用。”

顾青山的话没有打包票,却像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灯,指明了一个方向。他不是直接去对抗规则,而是试图从另一个层面——工艺价值和名声——来破局。

离开顾家小院,苏宁和陆信的心情复杂。顾老的评价让他们看到了自身技艺的不足,但他愿意出手相助,又带来了新的希望。

“抓紧时间,把最好的货再整理一遍!”陆信沉声道,“明天文化站的活动,是我们翻身的机会!”

而苏宁心中则萦绕着另一个疑问:顾老如此帮忙,真的只是惜才,还是与他察觉到的自己编法的“异常”有关?那个“郑干事”的出现,与顾老这条线,是否会交织出更惊人的真相?石古镇的水,似乎比想象中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