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我在八零搞事业 > 第50章 农村商品交流会

第50章 农村商品交流会(1 / 2)

秋老虎的余威被一场夜雨彻底浇熄。天像水洗过的蓝绸子,又高又远。风里带着沁人的凉意,吹得打谷场上残留的稻壳打着旋儿飞。槐花村通往县城的土路,被连日来的车马人流轧得瓷实,却依旧坑洼不平。

天还没亮透,新房院里就忙活开了。陆信把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旧自行车检查了又检查,给两个瘪塌塌的车胎打足了气,又在后架两侧绑上两个特制的、用粗竹片加固的大筐。筐里,用干草仔细垫着、包裹着的,是苏宁熬了不知多少个夜晚才完成的“丰收图”草编挂画,还有精选出来的几十件各式筐篮盒罐样品。

苏宁则把最后几个热乎乎的玉米面饼子包好,塞进挎包,又灌了满满一军用水壶的凉白开。她今天穿了那件浅碎花的的确良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因为紧张和期待,泛着红晕。

“走吧。”陆信跨上自行车,单脚支地,声音沉稳。

苏宁侧身坐上后座,怀里紧紧抱着那个装着饼子和水壶的挎包,另一只手下意识地扶住了陆信的腰。车把上,还挂着一个网兜,里面是几个洗干净的青皮萝卜,路上解渴。

自行车吱吱嘎嘎地上了路,颠簸得厉害。苏宁不得不更紧地抓住陆信的衣角。他的背脊宽阔,隔着薄薄的布料,能感受到结实的肌肉和温热的体温。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全感,包裹着她。

县商品交流会设在城东的老体育场。离得老远,就看见人头攒动,彩旗飘飘,高音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乐曲。空气中混杂着各种气味:油炸糕点的甜腻、牲畜的腥臊、廉价雪花膏的香味,还有汗水和尘土的味道。

体育场里,摊位鳞次栉比。卖农具的、卖种子的、卖牲口的、卖土布山货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喇叭声,混成一片喧闹的海洋。公社选拔上来的摊位集中在东边一片,相对整齐些。苏宁和陆信找到挂着“槐花公社家庭手工业”牌子的摊位,不大,只有一张旧课桌和后面一小块空地。

把样品一件件小心翼翼地摆出来,尤其是那幅用木框绷好的“丰收图”挂画一挂起来,立刻吸引了周围摊主和过往人群的目光。

“哟!这是啥?画儿?草编的?”

“瞧瞧这稻穗!这南瓜!编得真像!”

“这手艺,绝了!”

赞叹声不绝于耳。但问价的多,真掏钱的少。这年头,大家还是更看重实用。眼看日头升高,摊位前围观的换了一拨又一拨,成交的却只有几个买小篮子的。

苏宁心里开始打鼓,手心冒汗。难道判断错了?这种带点“艺术性”的东西,在这儿没市场?

陆信倒沉得住气,依旧站在她身后半步,像尊门神,偶尔有人问价,他言简意赅地回答,目光却锐利地扫视着全场,像是在寻找什么。

晌午时分,几个穿着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在一个戴眼镜的秘书陪同下,巡视到了这片区域。领头的是个头发花白、面色红润的老者,气度不凡。他们在几个摊位前停留片刻,问了问情况,很快就走到了苏宁的摊位前。

老者的目光立刻被那幅“丰收图”吸引住了。他凑近了,仔细端详着上面用草茎编织出的饱满稻穗、滚圆南瓜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剪影,手指轻轻拂过画面,眼中露出惊叹。

“同志,这是你编的?”老者看向苏宁,语气和蔼。

“是……是我编的。”苏宁有些紧张,但还是挺直了腰板回答。

“好!好啊!”老者连连点头,“既有传统手艺的功底,又有贴近时代的题材!这才是我们农村需要的‘活’手艺!不是死守着老一套,要创新,要反映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