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县里来信(2 / 2)

“嗯,手艺确实不错。”吴干部终于开口,语气里带着赞赏,“尤其是这个花瓶,造型古朴,编法也有新意,保留了传统韵味,又有点现代设计感。这个蝈蝈笼也很有趣,生活气息浓。”

苏宁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看着她。

“我们这次征集,主要是为了发掘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吴干部推了推眼镜,“你的作品,我们可以收录展出。展出期间,会有标注作者姓名和产地。如果被评上优秀作品,还有一点小小的奖励,主要是荣誉性质。”

没有直接的经济收益,更多的是名誉。苏宁稍微有点失落,但很快调整过来。能进县文化馆展览,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这名声传出去,以后的路会好走很多。

“谢谢吴干部!我们愿意参加!”她连忙表态。

手续办得很快,签了个简单的登记表,作品留下了,换回一张盖了章的“参展凭证”。吴干部把他们送到门口,还特意对陆信说:“同志,支持爱人搞事业,很好嘛!现在政策鼓励,你们这算是走在前面了。”

陆信只是点了点头,没多话。

从文化馆出来,日头已经老高。两人在街边找了个面摊,吃了碗阳春面。看着碗里清汤寡水的几根面条,再想想刚才文化馆的庄重和气派,苏宁心里有种奇异的感觉。她的草编,竟然能和“艺术”、“文化”沾上边了。

回去的车上,苏宁依旧抱着那张轻飘飘的参展凭证,像抱着个宝贝。她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和村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陆信,你说,咱们的东西,真能算‘艺术’吗?”她忍不住问。

陆信看着前方尘土飞扬的土路,沉默了一会儿,才说:“能换钱,能让人喜欢,就是好东西。”

很实在的回答,却一下子点醒了苏宁。是啊,是不是艺术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东西能让他们把日子过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文化馆的展览,就像给这朴素的愿望,镀上了一层光。

回到家,已是夕阳西下。春苗已经做好了晚饭,石头在院子里眼巴巴地等着。听到动静,小家伙第一个跑出来,扑进苏宁怀里。

“姨,你们回来啦!”

看着春苗温和的笑容和石头依赖的眼神,再看看身边沉默却坚实的陆信,以及院子里那些半成品的草编,苏宁心里那点因为县城之行带来的轻微眩晕感,瞬间落回了实地。

名声是虚的,日子是实的。

但有了这点虚名,也许,实打实的日子,能过得更敞亮些。

夜里,她把那张参展凭证小心地收好,和卖货的钱、陆信给她的布票放在一起。

新的一天,又将在这充满希望的小院里,周而复始。而他们的路,似乎正通向一个比想象中更宽广的地方。只是,苏宁并未察觉,在她为文化馆的认可而欣喜时,某个隐藏在暗处的“重生者”,也正因她这看似微小的进步,而悄悄调整着算计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