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940章 当归声里听惊雷

第940章 当归声里听惊雷(1 / 2)

当归声里听惊雷

——粤语诗《当归》的声韵政治与家园想象

文\/诗学观察者

在汉语诗歌的星空中,粤语诗歌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古朴的声韵和地道的表达,照亮了语言的地方性宇宙。树科的《当归》正是一首这样的诗作,它通过粤语这一古老汉语的活化石,将“当归”这一充满多重意涵的意象,编织进国家统一与身份认同的宏大叙事中,创造出一种既亲切又磅礴的诗歌美学。

一、药名诗学:从本草到家园的隐喻转换

“当归”二字,在汉语中天然携带双重密码——既是中药本草,又是家园召唤。诗人巧妙利用了这一语词的暧昧性,构建起全诗的隐喻大厦。开篇“当归!当归!当归啦\/当归炖鸡\/保你唔弱、盈亏……”以粤语日常生活的亲切口吻,将政治隐喻包裹在食疗文化的温暖之中。这种将宏大叙事日常化的策略,令人想起中国古代“诗可以怨”的温柔敦厚传统,却又带有岭南文化特有的务实与幽默。

在中药药理中,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效,诗人将其引申为对国家“盈亏”的调理,暗示两岸关系需要如中医般辨证施治,循序渐进。这种思维模式迥异于西方诗歌中常见的暴力意象,展现了中国传统“调和”哲学的生命力。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诗中的“保你唔弱”正是这种预防性治理的文学表达。

二、声韵政治:粤语古音与当代话语的碰撞

《当归》全诗采用粤语写作,这一语言选择本身即具有深意。粤语保存了大量中古汉语音韵,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当诗人用这种古老语言吟咏当代政治议题时,创造了一种时间的纵深效果。

“海峡中线本冇\/围岛常态当有\/亮剑高悬点瞓?”三行诗中,“冇”(没有)、“点瞓”(怎睡)等粤语词汇,以其古朴的发音,暗示了台湾问题在历史长河中的短暂性。同时,“亮剑”这一现代军事术语与古语词汇并置,产生了时空碰撞的戏剧效果。这种语言策略,呼应了宇文所安在《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对中古诗歌“回忆与重复”机制的论述——通过语言的复古,召唤历史对当下的启示。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节奏设计。全诗以“当归”的重复出现形成主旋律,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修辞技巧,而是对《诗经》重章叠句传统的现代转化。如同《诗经·采薇》中“曰归曰归”的叹息,树科笔下的“当归”重复,也承载着千年来的乡愁记忆。但诗人又在传统中注入现代性:“激光电磁波动\/卫星风光街景……”将高科技监控意象纳入诗歌,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性共存。

三、视觉治理:从卫星街景到身份认同的技术政治

诗歌第三段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现代政治技术意象:“激光电磁波动\/卫星风光街景……”这组意象揭示了当代国家治理的技术化特征。卫星俯瞰与街景扫描,构成了福柯所谓“全景敞视主义”的当代升级版——一种无处不在的视觉治理。

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技术批判层面,而是巧妙地将这种视觉监控转化为身份确认的积极过程。“身份证登录\/前呼后拥领取\/华夏仔女血脉……”在这里,身份证不再是否定个性的符号,而是血脉相连的凭证。这种对技术政治的诗学转化,令人想起本雅明对技术“灵光”的讨论——在最机械的复制中,依然可能存在独一无二的仪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