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墙》(粤语诗)
文\/树科
饭后行几步
偶闻诗声朗
三五靓仔女
睇读嗰面墙……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9.长安环城东
市井诗意的鲜活绽放
—— 树科粤语诗《诗墙》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领域,方言诗歌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与鲜活的生活气息,成为打破标准化语言表达桎梏、回归诗歌本真生命力的重要分支。树科的粤语诗《诗墙》仅四句二十字,却如一幅凝练的市井风情画,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日常场景中的诗意瞬间,既承载着粤语方言的文化密码,又暗合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趣,更在当代诗学语境下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本文将从语言特色、场景建构、情感意蕴与诗学价值四个维度,对这首小诗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其在方寸之间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一、方言入诗:粤语的韵律美与文化辨识度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 “活化石”,更是诗歌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自胡适倡导 “白话诗运动” 以来,方言入诗便成为诗人追求语言本土化与个性化的重要路径,从周作人笔下的绍兴方言到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再到当代诗人对各地方言的探索,方言始终在为诗歌注入新鲜血液。树科选择以粤语创作《诗墙》,不仅是对自身地域文化身份的确认,更是对诗歌语言表现力的精准把握,粤语特有的韵律节奏与词汇体系,为这首小诗赋予了不可替代的艺术质感。
粤语作为保留古汉语特征较多的方言之一,其声韵系统复杂而丰富,拥有九个声调,相较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更能展现语言的音乐性。《诗墙》四句诗的平仄与押韵虽未严格遵循古典格律诗的规范,却暗合粤语口语的自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充满生活气息。“饭后行几步” 中,“步”(bou?)为粤语中的阳去声,声调低沉舒缓,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饭后散步时悠闲从容的节奏;“偶闻诗声朗” 里,“朗”(long?)为阳上声,声调上扬,生动传递出诗歌朗诵声的清亮与感染力;“三五靓仔女” 中,“女”(neoi?)同样为阳上声,与前句 “朗” 的声调形成呼应,使诗句的韵律更加连贯;“睇读嗰面墙” 中,“墙”(eng?)为阳平声,声调平稳悠长,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这种基于粤语口语声调的自然韵律,让诗歌摆脱了书面语的束缚,更贴近生活本真,仿佛读者也置身于那个饭后散步、偶闻诗声的场景之中。
除了韵律美,粤语特有的词汇也为《诗墙》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与鲜活的生活气息。“靓仔女” 一词在粤语中是对年轻男女的亲切称呼,既包含着对年轻人外貌的赞美,又带有几分随和与亲近,相较于普通话中的 “年轻人”“少男少女”,更显生动活泼,充满市井温情。“睇读” 中的 “睇” 是粤语中 “看” 的意思,“睇读” 即 “看着读”,简洁明了地描绘出年轻人看着诗墙上的文字朗诵的动作,比 “阅读”“朗读” 等书面语更具画面感与生活质感。“嗰面墙” 中的 “嗰” 是粤语中的指示代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 “那”,“嗰面墙” 即 “那面墙”,口语化的表达让诗句更显自然亲切,仿佛是诗人在与读者面对面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些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让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鲜活,更承载着粤语地区的文化记忆与生活方式,使《诗墙》成为一扇展现粤语文化风貌的窗口。
方言入诗并非简单地将方言词汇堆砌在诗句中,而是要将方言的文化内涵与诗歌的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相融合,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树科在《诗墙》中对粤语的运用,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他没有刻意炫耀方言的特殊性,而是将粤语作为一种自然的表达工具,用其描绘生活场景、传递情感体验,使方言与诗歌的内容浑然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方言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正如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所说:“方言的功用在给诗以新鲜的气息,给读者以生疏的美感,一方面也在使诗更亲切,更接近生活。”《诗墙》正是凭借粤语这一独特的语言载体,既让读者感受到新鲜的地域文化气息,又体会到贴近生活的亲切感,实现了艺术美感与生活质感的和谐统一。
二、场景建构:极简笔触下的诗意空间
诗歌是 “凝练的艺术”,优秀的诗歌往往能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丰富的场景,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无限的想象空间。树科的《诗墙》仅四句二十字,却如一幅极简主义的水墨画,以简洁的线条与朴素的色彩,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诗人高超的场景建构能力与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力。
“饭后行几步” 作为开篇第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却以极简的笔触交代了场景的时间、人物与动作,为全诗奠定了悠闲从容的基调。“饭后” 明确了时间是在晚餐之后,这是一天中人们卸下工作疲惫、享受休闲时光的时刻,为后续 “偶闻诗声朗” 的诗意瞬间埋下伏笔;“行几步” 则描绘出人物悠闲散步的动作,“几步” 一词既表现出散步的随意性,又暗示了场景的空间范围不大,可能是在居民区附近、公园之中或街头巷尾,为 “偶闻诗声” 的 “偶然” 性提供了合理的情境。这句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辞,却如电影镜头的开篇,缓缓拉开帷幕,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惬意的傍晚时分。
“偶闻诗声朗” 是全诗的转折点,也是诗意产生的关键。“偶闻” 二字极具表现力,既表现出诗人听到诗歌朗诵声的意外与惊喜,又暗示了这一诗意瞬间的稀缺与珍贵。在日常生活中,诗歌似乎总是与 “高雅”“小众” 相关联,与市井生活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相去甚远,而诗人在饭后散步这样平凡的日常场景中,偶然听到清亮的诗声,这种 “偶然” 恰恰打破了诗歌与生活的隔阂,让诗歌回归到生活的本真之中。“诗声朗” 三个字则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诗歌朗诵声的特点,“朗” 即清亮、响亮,既表现出朗诵者对诗歌的热爱与投入,又传递出诗歌本身所蕴含的力量与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能真切地听到那悦耳的诗声,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精神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