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880章 解构 “高度”:《高度》的诗学意蕴与方言美学赏析

第880章 解构 “高度”:《高度》的诗学意蕴与方言美学赏析(2 / 2)

“高度珠峰度” 是诗歌对 “高度” 的第三次定义,也是对 “物理高度” 的极致升华。珠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是人类公认的 “物理高度” 的极限,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人类挑战自我、追求极限的精神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珠峰常被用来表达人类对 “最高境界” 的追求,如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通过描写探险家攀登珠峰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与对 “高度” 的执着追求。树科将 “高度” 与 “珠峰度” 绑定,既是对 “物理高度” 的具象化,也是对人类追求 “高度” 的精神的肯定。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 “高度珠峰度” 之后,紧接着提出了 “系唔系喺高度啊?” 的疑问,这一疑问打破了 “珠峰度” 作为 “最高高度” 的绝对性,暗示了 “物理高度” 的局限性 —— 即使是珠峰这样的 “物理高度” 极限,也并非 “高度” 的终极答案,从而为诗歌后续转向 “精神高度” 埋下了伏笔。

“你知嘅,高度喺你心度……” 是诗歌对 “高度” 的最终定义,也是诗歌意象建构的最高潮。如果说 “天度”“距离度”“珠峰度” 都是外在的、物理的高度,那么 “心度” 则是内在的、精神的高度。这种从 “外在” 到 “内在”、从 “物理” 到 “精神” 的转向,并非树科的独创,而是对中国古典哲学 “向内求索” 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孟子?尽心上》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认为,万物的道理都在人的心中,只要反躬自省,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这种 “向内求索” 的思想,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充分体现,如苏轼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对庐山的描写,引出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的哲理,最终指向对自我内心的审视;王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自然的变化暗示人生的境遇,最终回归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树科将 “高度” 定义为 “心度”,正是将这种 “向内求索” 的传统与现代诗歌的情感表达相结合,认为 “高度” 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空间高度,而在于内心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 “高度”,不取决于他所处的物理位置,而取决于他的胸怀、格局与精神追求。这种对 “高度” 的定义,不仅超越了 “物理高度” 的局限性,更赋予了 “高度” 永恒的价值 —— 外在的 “高度” 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改变,而内心的 “高度” 则可以永恒存在,成为人类不断追求的精神目标。

三、哲学意蕴:对 “存在” 与 “价值” 的现代追问

诗歌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哲学的思考。《高度》一诗虽然篇幅精短,但却蕴含着对 “存在” 与 “价值” 的深刻追问,这种追问既带有中国古典哲学的思辨色彩,又融入了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元素,让诗歌在情感表达之外,更具有了哲学的深度与广度。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高度》一诗中对 “高度” 的反复追问,本质上是对 “人的存在意义” 的追问。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通过自己的选择与行动,不断创造自己的本质,实现自己的价值。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言:“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高度》中,诗人对 “高度” 的追问,正是人对 “自由” 与 “价值” 的追求 ——“高度” 作为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代表着人对更高价值的向往,而诗人通过 “天度”“距离度”“珠峰度”“心度” 的不断探索,正是人在不断选择、不断行动中,寻找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

“系唔系喺高度啊?” 这一疑问,是存在主义哲学中 “焦虑” 与 “困惑” 的体现。在存在主义哲学中,人在面对自由与选择时,往往会产生焦虑与困惑,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选择意味着承担后果。诗人对 “高度” 的疑问,正是人在追求价值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与困惑 —— 我们所追求的 “高度” 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达到 “高度”?这种焦虑与困惑,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积极的思考,它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追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最终实现自己的存在意义。

而 “你知嘅,高度喺你心度……” 的回答,则是存在主义哲学中 “自我觉醒” 的体现。存在主义哲学强调 “自我选择” 与 “自我创造”,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评价,而在于自我的认同。诗人将 “高度” 定义为 “心度”,正是强调人对 “高度” 的追求,本质上是对自我内心的认同与觉醒 ——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内心需求,明确自己的精神追求时,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高度”,实现自己的存在意义。这种 “自我觉醒”,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 “明心见性”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传习录》中王阳明言:“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阳明认为,“理” 就在人的心中,只要 “明心见性”,就能找到事物的本质。树科将 “高度” 定义为 “心度”,正是将这种 “明心见性” 的思想与存在主义哲学的 “自我觉醒” 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兼具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的思考。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高度》一诗中对 “高度” 的定义,本质上是对 “价值多元性” 的肯定。传统的价值观念往往将 “高度” 定义为单一的、外在的标准,如地位、财富、权力等,而树科则通过 “天度”“距离度”“珠峰度”“心度” 的递进,展现了 “高度” 的多元性 ——“高度” 可以是自然的高度,也可以是地理的高度;可以是物理的高度,也可以是精神的高度。这种对 “价值多元性” 的肯定,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

同时,诗歌中对 “心度” 的强调,也体现了对 “内在价值” 的重视。价值哲学认为,价值可以分为 “内在价值” 与 “外在价值”,“外在价值” 是指事物对他人或社会的有用性,而 “内在价值” 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 “外在价值”,而忽视了 “内在价值”,导致人们在追求 “高度” 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树科将 “高度” 定义为 “心度”,正是提醒人们要重视 “内在价值”,要从内心出发,寻找属于自己的 “高度”,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标准。这种对 “内在价值” 的重视,不仅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思,更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引导。

四、节奏韵律:反复咏叹中的情感张力与音乐美

诗歌是 “语言的艺术”,也是 “音乐的艺术”,节奏与韵律是诗歌音乐美的核心要素。《高度》一诗虽然是方言诗,且篇幅精短,但却通过反复咏叹的句式与巧妙的韵律安排,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张力与独特的音乐美,让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余味悠长。

首先,反复咏叹的句式是诗歌节奏与情感表达的核心。《高度》一诗中,“高度!高度!高度!” 的句式反复出现,共出现了五次,这种反复咏叹的句式,在诗歌中起到了三个重要作用:一是构建诗歌的节奏框架,三个连续的 “高度!” 形成了如同 “三拍子” 的节奏,让诗歌读来富有韵律感;二是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每一次 “高度!” 的咏叹,都像是一次情感的积累,从第一次的平静叙述,到第二次的疑问,再到第三次的肯定,第四次的追问,第五次的释然,情感不断递进,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张力;三是突出诗歌的核心意象,“高度” 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通过反复咏叹,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中,让读者始终围绕 “高度” 这一概念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蕴。

这种反复咏叹的句式,并非树科的独创,而是对中国古典诗歌 “重章叠句” 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诗经》,大量运用 “重章叠句” 的句式,如《蒹葭》中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曦”“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通过句式的反复,营造出朦胧的意境与悠长的情感。树科的《高度》虽然没有《诗经》那样的 “重章”,但 “叠句” 的运用却与之有着相似的效果 —— 通过 “高度!高度!高度!” 的反复,让诗歌的意境不断深化,情感不断升华,形成了 “一唱三叹” 的艺术效果。这种 “一唱三叹” 的效果,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悠长,也让读者在反复的咏叹中,逐渐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感受到 “高度” 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

其次,诗歌的韵律安排也极具匠心。虽然《高度》是一首自由诗,没有严格的押韵规则,但在粤语的语音系统中,诗歌却形成了独特的 “内在韵律”。这种 “内在韵律”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尾 “度” 字的重复出现,“天度”“距离度”“珠峰度”“心度” 中的 “度” 字,在粤语中发音均为 “dou”,形成了贯穿全诗的 “尾韵”,让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二是句子内部的 “声调韵律”,粤语的九个声调让句子的语音高低起伏,形成了自然的韵律感。如 “高度喺天度” 一句,“高”(gou,高平调)、“度”(dou,低平调)、“喺”(hai,中平调)、“天”(t,高平调),声调的高低变化形成了如同音乐旋律般的节奏,让句子读来富有音乐美。

此外,诗歌的句式长短变化也为其节奏韵律增添了丰富性。《高度》一诗的句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 “高度!高度!高度!” 的短句,另一类是 “高度喺天度”“高度距离度” 等稍长的句子。短句简洁有力,能够形成密集的情感冲击;长句则相对舒缓,能够更好地传递诗歌的意蕴。这种长短句的交替使用,让诗歌的节奏张弛有度,避免了单调乏味。如诗歌的开头,以三个 “高度!” 的短句开篇,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紧接着以 “高度喺天度” 的长句进行阐述,让节奏逐渐平缓,为后续的情感递进做好铺垫。这种句式的长短变化,与诗歌的情感变化相呼应,让诗歌的节奏韵律与情感表达完美融合。

五、当代价值:方言诗歌的传承与创新及对精神追求的引导

在当代诗坛,随着全球化与标准化语言的普及,方言诗歌的创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读者群体的局限、文化传承的断层等。但树科的《高度》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方言诗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为当代人提供了精神追求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从方言诗歌的传承与创新角度来看,《高度》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粤语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准表达。粤语作为中国七大汉语方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内涵,如务实、开放、创新的文化精神。《高度》一诗中,“度” 的多义性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句式,都是对粤语文化特质的精准把握与展现。这种对粤语文化的深度挖掘,让诗歌成为粤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粤语文化的魅力,从而推动粤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高度》在传承粤语文化的基础上,也对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创新。诗歌将方言与现代哲学思想相结合,如存在主义哲学、价值哲学等,让方言诗歌不再局限于地域文化的表达,而是具有了更广阔的思想视野与更深刻的哲学内涵。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方言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提升了方言诗歌的思想高度,让方言诗歌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代诗坛,与其他类型的诗歌进行对话与交流。

此外,《高度》也为方言诗歌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互联网时代,方言诗歌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地域,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高度》一诗语言简洁、意蕴丰富,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同时其独特的方言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思考。这种特点让《高度》具有了广泛传播的潜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方言诗歌的魅力,从而推动方言诗歌的传播与发展。

从对当代人精神追求的引导角度来看,《高度》一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许多人陷入了精神空虚与价值迷茫,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忽视了内心的精神追求。《高度》一诗通过对 “高度” 的多重定义,尤其是将 “高度” 定义为 “心度”,提醒当代人要重视内心的精神追求,要从内心出发,寻找属于自己的 “高度”。

这种对精神追求的引导,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诗歌通过 “天度”“距离度”“珠峰度”“心度” 的递进,展现了 “高度” 的多元性,让当代人认识到价值的多元性,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外在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引导当代人关注内心的成长与发展。诗歌强调 “高度喺你心度”,认为内心的精神境界是 “高度” 的本质,这引导当代人要关注内心的成长与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反思与实践,提升自己的内心境界,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

六、结语

树科的粤语诗《高度》是一首兼具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的佳作。诗歌以粤语为载体,通过独特的语音韵律、丰富的意象建构、深刻的哲学意蕴与巧妙的节奏安排,构建起关于 “高度” 的多重哲思,从 “物理高度” 到 “精神高度”,从方言文化的传承到现代哲学思想的融合,展现了方言诗歌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

在方言诗歌的创作中,《高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方言诗歌的创作不仅要深入挖掘方言文化的内涵,传承方言文化的精髓,还要积极借鉴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与哲学思想,不断创新,让方言诗歌具有更广阔的思想视野与更深刻的哲学内涵。同时,方言诗歌也要关注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为当代人提供精神追求的方向,从而实现方言诗歌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像《高度》这样的方言诗歌,它们不仅能够丰富当代诗坛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够引导当代人关注内心的精神追求,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相信在未来,随着方言诗歌创作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方言诗歌将在当代诗坛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