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三重奏》(粤语诗)
文\/树科
睇赤岩光影层层叠叠
见到海洋嘅琴日足迹……
望韶石沐千万年嘅风霜
闻韶音韶乐韶华天籁……
长老山歌任逍遥
史嚟喺度,几多歌谣……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5.25.粤北韶城沙湖畔
《赤岩光影里的时空交响》
—— 论树科《丹霞三重奏》的诗性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创作语境中,方言写作始终是一道独特而充满张力的风景线。树科的粤语诗《丹霞三重奏》以粤北丹霞地貌为观照对象,在短短九行诗中,构建起自然地理、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交织的立体诗学空间。这首诗突破传统山水诗的抒情范式,将粤语方言的音韵特质、丹霞地貌的视觉奇观与岭南文化的精神密码熔铸一炉,在有限的文本空间内实现了时空维度的无限延展。
一、粤语方言:诗性语言的在地化重构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特定族群的集体记忆与情感编码。《丹霞三重奏》以粤语书写,首先在语言层面确立了诗歌的地域坐标。“睇”“嘅”“喺度”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惯性,更赋予诗歌独特的韵律质感。这种方言书写并非简单的语言猎奇,而是通过语言的在地化重构,激活诗歌与地域文化的深层关联。
粤语的九声六调为诗歌带来了丰富的音乐性。诗中 “层层叠叠”“千万年嘅风霜” 等叠词与助词的使用,形成了独特的节奏韵律。这种韵律不同于普通话诗歌的平仄格律,却在粤语的语音系统中展现出自然的和谐之美。正如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所言:“方言的语音系统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 树科的粤语写作,正是对这种方言审美形式的创造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