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窗前,望着秋日高远的天空,仿佛看到了未来更宏伟的蓝图:
“待此灾度过,朕要重修龙首渠,引泾入渭,灌溉关中!”
“朕要疏通广通渠,使江南漕粮,直抵长安!”
“朕要在天下各道,广建义仓、常平仓,丰年储粮,灾年济民!”
“朕要…使我大唐,再无饥馑之忧!”
皇帝的话语,充满了对未来的规划和雄心壮志,让在场的重臣无不心潮澎湃。
以工代赈的旨意迅速下达。各受灾州县沸腾了!官府贴出告示,招募青壮民夫,工钱日结,管基本饭食!消息传开,无数灾民涌向官府报名点!
万年县,渭水河畔。
曾经被蝗虫啃噬的荒凉景象已被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取代。成千上万的民夫,在工部官吏的组织下,分段疏浚着淤塞的渭水河道。他们挥汗如雨,挖泥担土,夯筑堤岸。监工的官吏拿着皮尺和图纸,来回巡视。一筐筐泥土被运走,一段段河道被拓宽挖深。
“老王!加把劲!今天多挖一方土,多挣十文钱,晚上给娃买块饴糖!”一个汉子抹了把汗,笑着对同伴喊道。
“好嘞!跟着朝廷干,有奔头!”同伴大声应和。
远处,官府设立的粥棚冒着热气,虽然依旧是粥,但比之前浓稠了许多。领到粥的妇孺老人,脸上也多了几分生气。工地上,不时有郎中巡诊,为受伤或生病的民夫治疗。
李世民在房玄龄等人陪同下,微服巡视工地。看着眼前这充满生机的景象,听着民夫们充满希望的对话,他紧锁的眉头终于稍稍舒展。
“陛下,以工代赈初见成效。”房玄龄低声道,“然,臣担忧…如此大规模征调民夫,恐影响今冬积肥和明春备耕…”
“无妨。”李世民目光睿智,“疏浚河道,清除淤泥,此淤泥富含腐殖,正是上等肥料!传令各州县,疏浚之河泥,就近分与参与工程之民夫,助其肥田!此乃…一举两得!”
房玄龄等人闻言,眼睛一亮,由衷佩服:“陛下圣明!”
然而,就在这灾后重建的繁忙与希望之中,一封来自西北边境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如同冰锥般刺破了短暂的安宁,被火速送入了紫宸殿:
“急报!突厥颉利可汗,趁我大唐蝗灾肆虐、国力疲敝之际,撕毁渭水之盟!联合其侄突利可汗(突利死后,其弟继位)、铁勒薛延陀部首领夷男,集结控弦之士二十万!兵分两路,一路由颉利率领,直扑朔州!一路由夷男率领,进犯夏州!前锋已破关隘!北疆…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