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营营长兼第四装甲旅防空参谋维克多少校立刻召集了手下的骨干军官。
“上面的话都听到了,”维克多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我们不能当瞎子,但更不能当点了灯的靶子。从现在起,进入‘静默猎杀’模式。”
他迅速下达了一系列具体到每个阵地的指令,重新微调了部署:
在防空圈最外围、地势最高的几个隐蔽点,增派了双倍的双人观察哨。
他们配备了高倍率望远镜、红外夜视仪和简易的测距仪,任务是利用自然光学条件,尽可能早地发现远距离或高空来袭的敌机,通过有线电话接力传递预警。
在观察哨之间以及阵地周边,布置了多个经过伪装的简易声学传感器阵列。
虽然精度远不如雷达,但在特定风向和环境下,能够比人耳更早捕捉到喷气式发动机的独特轰鸣,提供额外的预警时间。
将要塞核心区上空的空域进行精细划分,指定每个“山毛榉”导弹连和防空火炮连负责特定的扇区。
要求各连队熟记自己责任区的山脊线、地标和最大有效射界,确保一旦接到命令,能迅速对进入自己“地盘”的目标做出反应,避免混乱和重复射击。
制定了极其严格的雷达开机流程。任何雷达操作员必须在接到维克多或更高指挥官的直接、明确指令后,才能开机。
开机后,扫描、锁定、发射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理论上要求不超过60秒),然后无论战果如何,立即关机,并视情况准备转移阵地。
这种战术称为“闪电开机,致命一击,瞬间隐匿”。
在真实防空阵地附近,精心布置了一些安装了角反射器和热源模拟器的假目标,希望能在关键时刻吸引科伦的反辐射导弹或精确制导炸弹,为真实阵地争取生存机会。
对所有防空车辆和装备进行了额外的伪装,并规划了多条紧急转移路线。
要求所有单位保持“车轮上的待命”状态,确保在遭受攻击威胁时能够快速机动,脱离原阵地。
“记住我们的优势,”维克多对部下们强调,试图在绝望中点燃一丝信心,“我们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我们知道风从哪里来,知道哪个山谷会有晨雾。科伦有技术,但我们有地形和拼死一搏的决心!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就算是最先进的飞机,想在我们头顶撒野,也得付出血的代价!”
整个防空部队如同一个绷紧到极致的弹簧,又像一群潜伏在阴影中的猎人,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将所有的感官和注意力都投向了那片危机四伏的天空。
他们放弃了先发制人的可能,将生存和反击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极致的隐蔽、严格的纪律、对地形的利用,以及那稍纵即逝的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