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则拿起钢笔,在稿纸空白处圈出关键语句,又从抽屉里取出笔记本,写下“核查中欧文化交流协会资金来源”,“对接李馆长了解研讨会嘉宾名单”等待办事项。
刚写完,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门口站着一位年轻的女同事,手里捧着一摞文件:“陆科长,这是上周未归档的涉外图书审批材料,陈科长交代让您过目。”
陆则接过文件,随手翻阅时,一份《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转型》的译着审批表引起了他的注意。
译者署名“沈曼”,而在国家情报部门调查到的情报中,这个名字正是季鸿远麾下核心代理人之一。
审批表的内容简介里,赫然写着“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阻碍作用”,与季鸿远在报纸上的论调如出一辙。
说起来,沈曼并非传统意义上深耕学界的学者,而是季鸿远在十年动乱末期发掘的“璞玉”。
她的祖父曾是民国时期依附于军阀的文人,因站队失误在建国后遭受冲击,家族也从昔日的书香门第沦为普通市民。
这种身份落差让沈曼自小对主流价值观心怀抵触,尤其在青年时期接触到季鸿远的“学术革新”言论后,更是将其奉为精神导师,认定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全面拥抱西方文明,才能改变自身命运。
凭借着过人的语言天赋和敏锐的文字把控力,沈曼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进入商务印书馆担任外文编辑。
季鸿远正是看中了她的专业能力与内心的反叛倾向,主动将其纳入麾下,先是推荐她参与各类涉外学术交流活动,为她积累人脉资源,后又资助她赴英国深造。
在海外期间,沈曼接受了系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术训练,同时暗中为季鸿远传递国内文化界的动态信息,成为其连接中外渗透网络的重要纽带。
归国后,沈曼凭借季鸿远的引荐,迅速跻身精英译者行列,专门挑选那些抹黑中国传统文化、鼓吹西方制度优越性的外文着作进行翻译。
沈曼擅长将尖锐的渗透观点包装成学术化的表述,巧妙规避出版审查,其译着因“视角新颖”“论证严谨”深受高校文科师生的欢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她利用编辑和译者的身份,搭建起覆盖出版界、学界的信息网络,能精准捕捉文化监管的漏洞,为季鸿远的“白帆计划”筛选合适的渗透载体,甚至协助其将篡改后的学术成果推向国际舞台。
根据情报部门获取到的信息,季鸿远曾在私下场合称她为“最锋利的文化手术刀”,足以见得她在整个渗透网络中的核心地位。
陆则不动声色地将这份审批表单独抽出,放进抽屉的隐秘夹层,心中已有了初步的计划,决定从这位译者入手,或许能找到季鸿远的关键线索。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陆则望着桌面上摊开的文件和报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文化斗争的最前线。
季鸿远的网络盘根错节,满清遗老圈的势力虎视眈眈,这场战役注定充满荆棘。
陆则想到这,握紧了拳头,目光坚定,一场悄无声息的较量,已然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