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鼎司全力开炉,炼制疗伤、净瘴、安魂诸类丹药,免费发放于受灾生灵。”
“敕令龙影卫,巡查四方,严惩趁灾打劫、囤积居奇之辈,维持秩序。”
“另,朕将亲赴几处创伤最重之地,以人皇权柄,驱散残留法则恶气,加速本源复苏。”
诏令既下,整个仙唐庞大的国家机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
最先显现成效的,是那些物理层面的创伤。在工部官员和精灵祭司的协作下,只见曾经被神力轰击出的巨大天坑,在土系法术和符文阵法的共同作用下,被迅速填平,甚至引来了地下灵泉,化为新的湖泊;焦黑的山脉被注入生命能量,重新披上绿装;断裂的桥梁、倒塌的城墙,在阿斯加德力士和唐军工兵的共同努力下,以更快的速度被重建起来,并且融入了新的防御符文,变得更加坚固。天空中,巨大的符文飞舟穿梭往来,运送着人员和物资,一派繁忙景象。
李渊则如他所说,身影出现在几处创伤最深重的区域。在一处曾被天庭“寂灭神光”扫过、至今仍弥漫着毁灭气息、草木不生的“死寂峡谷”,他凌空而立,周身散发出温暖而充满生机的光芒。那令人窒息的毁灭气息,如同冰雪遇阳般迅速消融,龟裂的大地开始愈合,顽强的绿芽从缝隙中钻出。当地残存的百姓远远望见空中那如神如圣的身影,以及脚下大地重现的生机,无不热泪盈眶,焚香祷告。
对生灵的救治更是细致入微。由唐军医师、精灵德鲁伊、道门丹师等组成的无数医疗队,深入城镇乡村,救治伤患,净化瘟疫。艾尔薇拉女王甚至亲自在一处遭受严重毒气污染的森林边缘,带领祭司们吟唱古老的精灵祷文,引导自然之力净化土地,其场景圣洁而感人。
然而,最难的,是修复那些看不见的创伤,记忆与心灵。
一座曾被魔物攻陷、死伤惨重的边城,即便建筑已被修复,但城中居民依旧笼罩在恐惧和悲伤的阴影中,夜晚常闻哭声。李渊悄然降临,他没有动用强大的法力,而是走入民间,聆听幸存者的哭诉,安抚失去亲人的孤儿。他下令在此处建立“英烈祠”,供奉所有为守护家园而战死的英灵,并亲自撰写祭文,主持了一场浩大的安魂仪式。当蕴含着人皇抚慰意志的安魂曲响彻全城时,那股积郁不散的悲戚之气,终于开始缓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的坚韧。
索尔在参与一座要塞的重建时,看到唐军工兵将战死同伴的名字细心铭刻在新筑的城墙基石上,这个大咧咧的雷神也沉默了许久,对副官说:“他们不仅在建墙,更是在为活着的人建立‘心’的堡垒。这比我们阿斯加德人只知道用蜜酒和战斗来忘记伤痛,要……高明得多。”
修复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偏远地区,仍有小股溃散的魔兵或趁乱而起的邪修作乱,被巡逻的龙骧卫迅速镇压。某些区域的法则冲突较为复杂,修复过程中偶有反复,需要符文院的大师们反复调整方案。
时光流逝,在仙唐举国上下、乃至万界协力的努力下,战争的创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抚平。新的城市更加宏伟,灵脉更加通畅,市井间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甚至更胜往昔。流民得以安居,伤者得以康复,失去亲人的痛苦虽未完全消失,但已转化为建设新生活的动力。
当李渊再次巡游疆域时,看到的已不再是一片疮痍,而是处处焕发着新生机的景象。田野里禾苗青青,工坊中机杼声声,学堂内书声琅琅,街市上人流如织,笑语不断。一种劫后余生、奋发向上的蓬勃气象,弥漫在天地之间。
站在一座新建的、可眺望万里山河的观星台上,李渊对随行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道:“创伤虽渐平,然疤痕犹在,当引以为戒。此番修复,不仅重现旧观,更当超越往昔。传令下去,各州郡当借此重建之机,优化布局,革新设施,广兴文教,普传筑基之法。朕要这仙唐盛世,不仅在于疆域之广、武力之强,更在于这亿万生灵,皆能安居乐业,皆有道可期!”
“臣等遵旨!”房玄龄等人躬身应诺,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修复创伤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凝聚人心、夯实国本的伟大实践。一个能从如此深重创伤中迅速崛起,并变得更加强大的文明,其未来,必将不可限量。
而李渊的目光,则再次投向那已被修复的、璀璨安宁的星空深处。他知道,内部的创伤可以抚平,但外部的威胁,那来自混沌的注视,却不会因此消失。仙唐,必须在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的同时,更快地积蓄力量,以迎接那最终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