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362章 鼎试真龙

第362章 鼎试真龙(1 / 2)

两仪殿的朝议虽已尘埃落定,确立了李承乾的监国地位与辅政框架,但深宫之中的波澜却并未因此平息。李渊高踞帝位数十载,深知人心之幽微,更明白“储君”二字在承平时期与非常之时的分量截然不同。今日之决定,与其说是最终定论,不如说是一场更大、更残酷考验的开始。他不仅要看李承乾能否稳住朝局,更要看他那几个性格迥异、各有禀赋的孙子,在这风云激荡的当口,会展现出何等心性与能力。

是夜,月凉如水。李渊并未宿于后宫,而是独居于两仪殿后的暖阁内。烛火摇曳,将他略显苍老却依旧锐利的身影投在墙壁上,微微晃动。他面前摊开着数份密奏,分别来自凉州、岭南、吐蕃,甚至还有一份关于魏王李泰近日接触那位“云机子”道人的详细记录。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幽深,仿佛穿透了重重宫墙,看到了立政殿中那个病弱却坚韧的儿媳,看到了东宫那位初担大任、努力显得沉稳的长孙,看到了魏王府中那个沉浸在格物世界、对危险浑然不觉的胖硕孙子,也看到了那个依偎在母亲身边、眼神清澈却偶现惊人之语的幼孙。

“承乾仁厚,然失之柔韧;青雀聪颖,却偏激易折;恪儿英武,惜身份尴尬;雉奴……年幼,然……”李渊喃喃自语,脑海中再次浮现李治那句“风筝头轻才飞得稳”和“味道克马”的稚语,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难明的光芒。

“罢了。”他忽然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扬声唤道:“来人!”

心腹老内侍无声无息地出现在门口。

“传朕口谕:明日午后,召世子承乾、魏王泰、吴王恪、晋王治,至两仪殿偏殿。朕要考较他们的学问。”李渊的声音平淡无波。

老内侍心中剧震!陛下同时召见四位皇孙,其中还包括年仅七岁的晋王?这绝非简单的考较学问!他不敢多问,躬身领命,悄无声息地退下。

消息传出,各方反应各异。

东宫内,李承乾刚刚处理完一摞公文,闻言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丝苦笑。他自然知道这绝非普通的祖父考校孙子。“儿臣遵旨。”他恭敬地对传旨内侍说道,语气沉稳,但袖中的手指却微微收紧。他知道,这是祖父对他监国能力的又一次审视,甚至可能牵扯到更深的意味。

魏王府中,李泰正对着一个复杂的齿轮组模型冥思苦想,听到消息,胖脸上先是一愣,随即露出强烈的自信与兴奋之色。“考较学问?好!太好了!定要让皇祖父看看,何为经世致用之学,而非那些腐儒的酸臭文章!”他立刻丢下模型,扑向那堆积如山的杂学典籍和图纸,准备好好“备备课”。

吴王李恪正在校场练枪,闻讯收枪而立,俊美的脸上闪过一丝疑惑和警惕。他身份特殊,一向尽量避免这种可能引发关注的场合。“儿臣……遵旨。”他语气谨慎,心中暗自思忖,明日务必谨言慎行,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立政殿中,长孙王妃正由侍女服侍着喝药,闻听此讯,药碗微微一晃,汤汁险些洒出。她强压下喉咙间的痒意,苍白的脸上写满了担忧。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绝非简单的考较。“治儿还那么小……”她忧心忡忡地看向正安静坐在一旁看书(实则是看图画)的小儿子。

“母亲,怎么了?”小李治抬起头,茫然地看着母亲。

“无事,”长孙王妃勉强笑了笑,柔声道,“明日你皇祖父要见你们兄弟,问你们书读得如何。治儿只需乖乖的,皇祖父问什么,知道便答,不知道便说不知道,好不好?”

“哦。”李治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低头看他的图画,似乎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次日午后,两仪殿偏殿。

气氛庄重而微妙。李渊端坐于软榻之上,并未穿着龙袍,只是一身常服,神情看似温和,但那双历经风霜的眼睛,却让殿中的每一个孙子都感到无形的压力。

李承乾站在最前,身着世子常服,身姿挺拔,努力维持着镇定。李泰稍后半步,胖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跃跃欲试。李恪站在另一侧,低眉顺目,姿态恭谨。最小的李治,则被内侍领着,站在最后面,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宏伟的宫殿和严肃的皇祖父。

考较开始了。李渊先问了些经史典籍中的问题,李承乾对答如流,引经据典,沉稳有度,展现出了良好的储君素养。李泰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回答虽无错漏,却明显缺乏热情。李恪回答得中规中矩,滴水不漏。李治则睁着大眼睛,大部分时间只是摇头,表示不知道,偶尔答上一两句,也是孩童最直接的理解,引得李泰暗自撇嘴。

李渊面无表情,不置可否。忽然,他话锋一转,不再提问书本知识,而是命内侍抬来一个巨大的沙盘。沙盘上山川河流栩栩如生,赫然是大唐与西域、吐蕃接壤的边境地形!

“今日收到凉州军报,”李渊的声音平稳,却扔出了一记惊雷,“尔等父王已与大食先锋军及西突厥叛部接战,初战小胜,然敌军兵力数倍于我,且黑袍法师作法,能惑人心智,动摇军心。后续大军不日即至,尔等以为,接下来,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