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358章 雏凤清声

第358章 雏凤清声(1 / 2)

李世民携着凛冽的寒意与复杂的使命离京不过三日,长安城巨大的权力机器却并未因他的离开而有丝毫停滞。相反,一种新的、略显奇异的平衡正在迅速形成。皇帝李渊的精力已绝大部分投入到七日后的汉陵之行,帝国繁杂的日常政务,需要一个稳定而可靠的处理器。

两仪殿侧殿,往日李渊批阅奏章的巨大御案之后,如今坐着的是一位略显单薄、面容尚带几分稚气,眼神却异常沉静专注的少年,皇嫡长孙李承乾。他被李渊正式下旨,于陛下专注汉陵事宜期间,“暂摄国政,协理万机”。御案之下,房玄龄、杜如晦两位宰相分坐左右,如同沉稳的山岳,既是辅佐,亦是坐镇。

殿内气氛肃穆,却并非压抑。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一种年轻人特有的、试图竭力掌控一切的紧张感。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拿起第一份奏疏。那是关于关中新修水渠劳役调配的请示。他仔细看完,并未立刻决断,而是抬头看向房玄龄,语气恭敬却并不怯懦:“房相,此渠关乎今春灌溉,工期紧迫。然今岁春寒,征发民夫过众,恐误农时,易生怨望。可否从龙武卫后备营(因筛选淘汰下来、但素质尚可者组成)中调拨三千人协助?他们体力充沛,亦算半役半训,两不耽误。”

房玄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皇长孙并未因急于表现而盲目追求速度,反而考虑了民生与军备的平衡,思路清晰。他抚须沉吟片刻,补充道:“殿下所虑周详。老臣以为,还可令将作监调拨部分新制的手推车与改进的镢头,提高效率,或可再减少一千民夫征发量。”

“善!便依房相之意批红。”李承乾点头,提笔在奏疏上写下意见,字迹端正清秀,却已初具风骨。

接着是第二份,来自刑部,关于一桩牵扯到某世家子弟的积年旧案判决复核请求。卷宗繁杂,双方各执一词。李承乾看得眉头微蹙。

杜如晦静静观察,并不急于开口。他想看看这位年轻的太子如何处置这棘手之事。

李承乾反复翻阅卷宗,手指在某些关键处轻轻敲击,忽然问道:“杜相,此案卷宗记录,原告最初报官时,其所在里正曾出具旁证,为何在后续审问记录中消失不见?卷宗亦无其销案或改口之记录。”

杜如晦眼中精光一闪,皇长孙竟如此心细如发!他沉声道:“殿下明察。此确为疑点。据老臣所知,该里正后因故调离京师,其调令……似与案中某位人物关联颇深。”

话未说尽,意已明了。这背后很可能存在权势干预。

李承乾沉默片刻,并未表现出愤怒或畏惧,而是冷静道:“既如此,此案判决存疑。不宜贸然核准。批红:发还刑部,着令新任京兆尹狄仁杰会同御史台,重查里正线索及当年所有经手人证,限期十日呈报。重申:国法如山,不容私情。”

处理得滴水不漏!既指出了疑点,又将皮球踢给了专业部门和新任的、以刚直着称的京兆尹,还限定了时间,并强调了法度。杜如晦微微颔首,心中暗叹:皇长孙年纪虽轻,这份沉稳与心术,已远超同龄人。

一上午,数十份奏疏在李承乾与两位宰相的商讨下高效处理完毕。李承乾的表现远超预期,他虽经验不足,时常需要请教,但悟性极高,总能迅速抓住要害,且心思缜密,考虑问题颇为周全,更难得的是,他身上有一种天然的仁厚气质,在处理事务时,总会下意识地先顾及百姓民生。

午后,两位宰相离去,殿内只剩下李承乾与几位中书舍人及轮值的年轻官员,其中便有被特意调来协助处理文书工作的马周和崔明。

一份来自岭南的加急奏报被送入。是冯智戴所上,详细汇报了橡胶园扩种遇到的新问题:一种罕见的虫害突然爆发,专门啃食橡胶树幼苗,传统药剂效果甚微,照此下去,恐影响全年产出。

殿内几位年轻官员议论纷纷,有的建议紧急从江南调拨老农南下指导,有的提议重金悬赏求解药方。

李承乾听着讨论,目光却落在了那份随奏报附上的、绘有怪异虫豸图像的图册上。他凝神看了许久,忽然开口:“此虫形态奇特,岭南本地老农亦无对策……或许,其天敌或克星,不在农田,而在山林之中?”

他看向马周和崔明:“马舍人,你精于格物,观此虫形态,可能推断其习性?崔舍人,你崔氏藏书楼中,可有记载岭南奇虫异草的古籍?”

马周上前仔细观看图样,思索道:“殿下,此虫颚齿发达,甲壳坚硬,似喜啃食坚韧树皮。或可尝试用混合了硫磺、石灰的浓稠药液涂抹树干,阻其啃食,兼能杀虫?”

崔明则道:“殿下,臣家中确有几本杂书,或有记载。臣即刻修书回家,令族人速查!此外,冯刺史奏报中提及俚獠猎手常入深山,或可召集他们,询问山中可有鸟类或走兽喜食此类虫豸?以生物克之,或比药剂更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