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306章 九重阙疑

第306章 九重阙疑(1 / 2)

长安城的这个秋天,注定要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而又无比压抑的一笔。扬州惊雷的余波尚未平息,来自帝国最高权力中心的彻骨寒意,已悄然笼罩了整座都城。皇帝那道“无论品阶爵位,一律彻查”的旨意,如同悬在无数朱门显贵头顶的利剑,令往日车水马龙的坊市都显得冷清了几分。

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组成的联合办案堂署,就设在皇城东南角一处特意腾出的晦暗官廨内,日夜灯火通明。卷宗堆积如山,算盘声、书写声、低语争论声昼夜不息。以戴胄、李君羡为首,辅以刑部侍郎崔仁师、大理寺少卿孙伏伽等干吏,组成的办案核心,正以惊人的效率梳理着从扬州源源不断送回的罪证和口供。

线索庞杂如乱麻,却又隐隐指向几个清晰的方向:军械、漕运、资金、以及那个无处不在的“影巢·京”代号。

两仪殿,小规模御前禀报。

“陛下,”戴胄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嗓音因连日熬夜而沙哑不堪,他躬身陈述,“经初步核查兵部武库司及将作监军器监档案,近年来,共有三批共计一千二百具强弩、五万支特制破甲箭的调拨记录存在疑点。批文齐全,印鉴无误,流程看似无懈可击,但接收方与最终核验使用方根本对不上!且这批军械的‘报损’时间,恰好与剑南道、安西都护府上报战损的记录高度吻合,天衣无缝得……令人心惊。”

李渊端坐御案之后,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每一声都敲在殿内众臣紧绷的心弦上。他面色沉静,唯有眼底深处翻滚着雷霆之前的浓云。“经办官员何在?谁能如此轻易地篡改、抹平如此大宗军械的流向而不留明显破绽?”

崔仁师上前一步,接口道:“回陛下,涉事武库司郎中、员外郎共三人,军器监丞一人,目前均已停职,正在分别受审。据其中一名郎中初步……呃,畏罪招认,”他斟酌着用词,“调拨指令皆由其上峰、兵部职方司郎中王敬直下达,王敬直每次皆言称是奉‘特殊军需’,有‘密令’,但从未出示过任何文书凭据……而那位王郎中,已在半月前……‘意外’坠马,重伤不治身亡了。”

又死了!死无对证!

殿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李渊敲击桌面的手指倏然停住,眼中寒光乍现,如同利刃出鞘,让戴胄和崔仁师都不由自主地垂下目光,不敢直视。

“好一个‘意外’!好一个‘密令’!”李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彻骨的寒意,仿佛能将空气冻结,“这幕后之手,倒是干净利落得很!继续查!王敬直之前与何人交接?他一个职方司郎中,有何权力调动武库与军器监的储备?兵部上下,难道就无人质疑?给朕一层一层地剥!朕倒要看看,这‘密令’究竟来自九重天上的哪一重!”

“臣遵旨!”戴胄与崔仁师冷汗涔涔,连忙应下。

“资金流向呢?”李渊的目光转向如同标枪般挺立的李君羡。

李君羡立刻呈上一份厚厚的清单,声音沉稳却带着铁血之气:“陛下,‘通济柜坊’与长安各方资金往来账目极其庞大,且通过数十家皮包商号层层转手,隐匿得极为巧妙。然百骑司与户部算学博士联手,耗时数日,终于厘清了几条最可疑的大额资金最终流向……”他顿了顿,目光快速扫过殿内侍立的几位重臣,似乎有些难以启齿,但最终还是坚定地说道:“其最终指向……河东裴氏在长安及洛阳的数处核心产业,以及……一些与已故太子少保、河间郡王李孝恭府上往来密切的皇商。”

此言一出,殿内仿佛连呼吸都停滞了一瞬!

河东裴氏!那可是自北魏以来便名满天下的超级门阀,入唐后更是权势熏天,裴寂贵为司空,是李渊太原起兵的老班底,心腹中的心腹!而李孝恭虽已病故,但其宗室名王地位、平定半壁江山的赫赫战功,余威犹在,其旧部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军中!

这两条线,每一条都重若千钧,牵扯极大!

就连一直闭目养神,仿佛事不关己的司空裴寂,此刻也缓缓睁开了眼睛,浑浊的老眼里看不出丝毫波澜,只是淡淡地瞥了李君羡一眼,缓声道:“李统领,此言可有实据?我裴氏子弟众多,产业繁杂,或有不成器者被奸人利用,亦未可知。然‘指向’二字,关系重大,须得有铁证方可。”

他的语气平和,甚至带着几分长者的慈和,但话语间的分量却压得人喘不过气。这就是开国元勋、当朝司空的威势。

李君羡不卑不亢,拱手道:“裴司空所言极是。目前所得,仅为账目流向之疑点,确需进一步实物证据链印证。下官绝不敢妄断,仅是据实禀报。”

侍中陈叔达立刻出列,他是南方士族代表,与关陇、河东集团本就微妙,此刻更是语气凝重地劝谏:“陛下,裴司空乃国之柱石,河间郡王虽故去,然其功勋卓着,深得人心。此案牵涉甚广,若仅凭账目流向便生疑于重臣元勋,恐寒了天下功臣之心,动摇国本啊!臣仍以为,当慎之又慎!”

萧瑀、封德彝等老臣也纷纷附和,言语间皆透露出对此案扩大化的深深忧虑。朝堂之上,维护现有格局稳定的力量开始显现。

李渊面无表情地听着,目光却扫过一直没有说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玄龄微微沉吟,出列道:“陛下,陈侍中所言,老成谋国,不无道理。然军械流失、勾结妖人、谋害储君,此乃倾覆社稷之祸,非寻常贪腐可比。彻查乃必然之举。臣以为,既已有明确线索,便应循迹深究,但办案过程须得格外严谨,所有证据必须经得起推敲,既不放过奸佞,亦不冤枉忠良。或可……先从未等职司入手,逐步向上厘清,以免朝局动荡。”

杜如晦补充道:“房相所言甚是。臣附议。此外,扬州所获那份提及‘影巢·京’之密信,以及永丰仓所得带‘裴’字腰牌残片,虽皆为孤证,却也不容忽视。或可与此资金流向相互参照。”

李渊听完,心中已有决断。他知道房杜二人是在委婉地提醒他,既要查,又要讲究策略,避免被扣上“鸟尽弓藏”的恶名,引发整个统治阶层的恐慌甚至反弹。

“玄龄、克明老成谋国,所言甚善。”李渊终于开口,声音恢复了帝王的沉稳与威严,“查,自然要一查到底,但也要讲求章法。戴胄、李君羡。”

“臣在!”

“着你等,就依当前线索,对涉及资金流向之裴氏、李孝恭旧部相关产业、人员,进行秘密调查取证,未得朕之明确旨意,不得擅自拘押审问三品以上大员及其直系亲眷。重点是找到实物证据,厘清是个人所为,还是……哼!”他冷哼一声,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自明,“至于兵部那条线,给朕继续深挖!朕不信一个王敬直就能遮天!所有可能与‘特殊军需’、‘密令’相关的环节,一个都不许放过!”

“臣等遵旨!”几人领命,心中都松了一口气,皇帝给出了明确的调查边界,这让他们压力稍减,但也知任务依旧艰巨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