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295章 国库惊澜

第295章 国库惊澜(1 / 2)

剑南邪矿被捣毁的捷报与那块刻有“锁链玄鸟”的令牌,以及洛阳含嘉仓惊天大火的消息,几乎是前后脚送达了长安太极殿。一喜一忧,一功一过,如同冰火交织,冲击着本就暗流汹涌的朝堂。

李渊端坐龙椅,面沉如水。他先是对李君羡等将士的忠勇予以褒奖,对阵亡者厚加抚恤,下令全力救治伤员,并将那邪异令牌传示群臣,再次强调对此邪教组织的必剿决心。然而,当话题转向洛阳粮仓大火时,殿内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数万石粮秣,帝国储备,付之一炬!初步勘查,竟是‘吏员疏忽,天干物燥’?”李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重压,冷冽的目光扫过班列中负责仓储事务的司农寺诸官,“尔等便是如此为朕看守国库,为天下百姓守此口粮之基的吗?!”

司农寺卿及一众属官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汗出如浆,叩首不止:“臣等有罪!臣等万死!”除了请罪,他们此刻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万死?”李渊冷哼一声,“若万死能换回那些粮食,朕早已将尔等挫骨扬灰!革去所有涉案官员职衔,锁拿送大理寺严加审讯!给朕查,一查到底!若真是疏忽,按律严惩!若有人敢趁机捣鬼……”他话语一顿,眼中杀机毕露,“夷三族!”

冰冷的旨意让所有朝臣心头一凛,无人敢在此刻为那些倒霉的官员求情。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户部尚书戴胄,这位帝国的管家,在司农寺官员被拖下去后,步履沉重地出列,他的脸色比得知粮仓失火时还要难看十倍。

“陛下……”戴胄的声音干涩沙哑,甚至带着一丝颤抖,“洛阳大火,损失惨重,然……然即便未有此事,国库……国库也已无力维持了……”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报出了一串令人绝望的数字:“今岁各项应收赋税,因山东士议、商路不畅、加之各地灾情,至今仅入库不足四成!而各项开支:北疆、安西两处军费,百官俸禄,各地驿站河道维护,官学支出……早已寅吃卯粮!如今太仓存银……已不足二十万贯!存粮……即便算上各地义仓、常平仓,若无洛阳之失,或可勉强度过来年春荒,如今……如今怕是支撑不到明年夏税了!”

二十万贯!这个数字如同晴天霹雳,炸响在每个朝臣耳边!整个太极殿死一般的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这意味着,帝国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即将面临断饷断粮的绝境!

“怎会……怎会至此……”就连一向沉稳的房玄龄,也失声喃喃。他知道国库不丰,却也没想到竟已空虚到如此地步!

戴胄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陛下!臣无能!臣有负圣恩!然去岁海贸之利,大半已投入水师、港口及北战,今岁各项开销有增无减,收入却大幅缩减……臣……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这一次,不再是策略之争,而是赤裸裸的生存危机!所有关于“海贸债券”的争论,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都显得遥远起来。远水解不了近渴,帝国的马车已然行到了悬崖边缘!

朝堂之上,恐慌的情绪开始蔓延。官员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许多人脸上已露出绝望之色。若朝廷连俸禄都发不出,军队连粮饷都供应不上,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届时,内乱恐怕将先于外患爆发!

“陛下!”就在一片悲观绝望之中,萧瑀再次出列,他的声音带着一种痛心疾首的意味,“国事艰难至此,更需慎重!当立即停止一切非必要开支!暂停各地大型工程,缩减宫中用度,边军粮饷……或可暂缓发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必将士们能体谅朝廷难处……待度过难关,再行补发……”

这几乎是重复他之前的“节流”方案,但在此时提出,却显得格外刺耳,尤其是“暂缓边军粮饷”一句,立刻点燃了火药桶。

“萧相此言谬矣!”兵部尚书李靖虽远在西域,但其副手、左骁卫大将军侯君集已然须发戟张,怒声反驳,“边军将士浴血沙场,枕戈待旦,防备突厥、吐蕃虎狼之师!若无粮饷,军心必散!届时外敌入侵,谁来抵挡?莫非要让将士们饿着肚子去拼命吗?此乃自毁长城!”

“侯将军!岂不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朝廷崩溃,要边军何用?!”萧瑀也动了真怒,据理力争。

“若无边军,尔等早已成突厥铁蹄下的枯骨!还能在此高谈阔论?!”

“你……武夫误国!”

朝堂瞬间变成了菜市场,文武官员争吵不休,情绪激动,几乎要上演全武行。太子李承乾站在队列前方,面色苍白,看着这失控的场面,眼神慌乱,下意识地看向身后的东宫属官,而那些属官也多是一脸茫然无措。

楚王李恪眉头紧锁,他虽提出“海贸债券”,但也知远水难救近火,此刻面对如此绝境,一时也无良策。

就在这混乱不堪、几乎要秩序崩溃之际,一个平静却异常清晰的声音,穿透了嘈杂的争吵。

“陛下,臣有一策,或可暂解燃眉之急。”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的竟是中书令房玄龄。他不知何时已走到殿中,面色沉静,目光清澈。

所有的争吵瞬间平息,所有人都看向这位素以智谋着称的宰相。

“玄龄有何良策,速速道来!”李渊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急忙问道。

房玄龄拱手,缓缓道:“国库虽空,然天下财富,并非尽藏于太仓。陛下可曾记得,前隋文帝时,亦曾遇大饥荒,国库空虚,文帝乃下诏,向关中、河东世家大族‘借’粮,并许以官职、爵位为偿,终度难关?”

“向世家借粮?”众人一愣。

“不错。”房玄龄继续道,“如今山东、河北士族虽对朝政多有非议,然其家资巨万,仓廪丰实。关中、陇西、乃至江南世家,亦多有存粮。陛下可下一道‘劝捐诏’,并非强征,而是以朝廷名义,向天下世家大族、豪商巨贾‘劝捐’粮秣,以解国难。凡捐献巨万者,陛下可亲书匾额褒奖,或赐予散官勋爵,允其子弟以才学入选弘文馆、崇文馆,或是在地方州学、县学中给予其家族名誉……”

这是一个类似“海贸债券”但更直接、更针对当前粮食危机的方案,用荣誉和未来的政治资源换取实打实的粮食。

“此议恐难!”高士廉立刻皱眉,“那些世家大族,个个吝啬如命,岂肯轻易拿出粮食?况且如今朝中流言纷纷,他们正巴望着看……朝廷笑话。”他话未说尽,但意思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