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228章 秘阁藏真

第228章 秘阁藏真(1 / 2)

异士封官的余波尚未平息,帝国的官僚体系仍在消化着这批手握实权、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贵。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新旧观念在每一个政策的执行细节上发生着无声的碰撞。然而,李渊的目光早已越过这些人事纷扰,投向了更深远的布局。

这一日,他并未在太极殿举行朝会,而是轻车简从,来到了经过大规模扩建和改造的弘文馆深处。这里戒备森严,明哨暗卡无数,更有镇异司的好手和墨工坊布置的机关暗器层层守护。穿过数道需要特殊印信和口令才能开启的厚重铁门,眼前豁然开朗。

这里并非传统的藏书楼,而更像是一座……融合了图书馆、实验室、档案馆和解剖室的综合禁地。高大的书架直抵穹顶,其上并非全是竹简帛书,更有许多兽皮卷、骨片铭文、甚至闪烁着微弱能量的晶石板。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纸张、草药、矿物以及一种若有若无的能量气息。

此处,便是李渊下旨设立的“秘阁”,一个独立于弘文馆常规体系之外,直属于皇帝,专门负责收集、整理、研究一切与超凡力量、远古秘辛、异域知识相关典籍和实物的核心机构。

袁天罡和李淳风早已在此等候,他们如今是秘阁的副主事(主事由李渊亲自兼任)。两人面色凝重,眼神中却闪烁着研究者特有的兴奋光芒。

“陛下,秘阁初立,然收获颇丰。”袁天罡引着李渊向内走去,声音在空旷的大厅中带着回音,“根据您的旨意,镇异司配合,从各地收缴、‘请’来的各家秘典、旁门左道之术、乃至被视为禁忌的古籍,已陆续入库。加上墨家、公输家献上的部分机关图谱,道门、佛门依旨上交的涉及超凡力量的典籍抄本,以及从西域、吐蕃等地商人手中重金购得的奇书异卷……如今秘阁藏书,已初具规模。”

李渊目光扫过那些琳琅满目、甚至有些诡异的藏品,微微颔首:“可有所得?”

李淳风接口道,语气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激动:“回陛下,确有惊人发现!以往各家各派,皆视自家传承为不传之秘,闭门造车,致使许多知识支离破碎,甚至谬误百出。如今集中对比研究,竟发现许多相通之处,甚至……可以互补!”

他快步走到一排书架前,取下一卷古老的兽皮卷和一本道门的丹书:“陛下您看,这份得自南疆巫祭的‘血炼之法’,与道门正统的‘金丹淬体术’,在引动气血、淬炼筋骨方面,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巫法酷烈,伤及根本,而丹术温和,却进展缓慢。若能将二者结合,取长补短……”

他又指向另一处,那里摆放着几块漆黑的、刻满了星辰图案的石板:“这是从一座先秦古墓中发现的‘星陨石板’,其上记载的星辰运行轨迹与能量波动,与李算师推演的数理模型,以及佛门密宗的一种观想术,竟能相互印证!或许……仙凡隔绝之后,并非所有星辰之力都彻底断绝,只是需要以全新的方式去感应和引导?”

李渊眼中精光闪烁。这就是他设立秘阁的目的!打破门户之见,融汇百家之长,从破碎的知识中拼凑出真相,找到一条适合当前时代的、全新的超凡之路!

“很好!”李渊赞许道,“继续深入!不要被以往的认知所束缚。无论是正是邪,是佛是魔,只要能为我所用,皆可研究!但切记,安全第一,尤其是那些涉及灵魂、诅咒的禁忌知识,没有万全把握,绝不可轻易尝试。”

“臣等明白!”袁天罡二人躬身领命。

就在这时,秘阁深处的一间特殊研究室内,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

“……荒谬!简直荒谬!此等邪术,伤天害理,岂可录入秘阁正册?更遑论研究借鉴!依老夫看,应立即销毁!”一个苍老而愤怒的声音响起,是孙思邈。他今日也被特许进入秘阁,参与医学相关典籍的整理。

“孙老道,你懂个屁!”费长房那沙哑的嗓音毫不客气地反驳,“这‘蛊身秘录’虽然邪门,但里面关于如何以微量毒素刺激生机、甚至控制病灶的法子,比你那温吞水的汤药厉害多了!只要把握住量,就是救人的利器!就知道销毁,暴殄天物!”

李渊等人走近,只见一间布满封印符箓的密室内,孙思邈和费长房正对着一本用人皮制成、散发着阴冷气息的黑色书册争论不休。那书册上画满了各种诡异蛊虫的图案和炼制法门,正是从那个被剿灭的邪教窝点搜出的核心秘典之一。

孙思邈气得胡子发抖:“把握住量?此等邪术,稍有不慎便是害人害己!更何况,以活人养蛊,此乃魔道!我医者仁心,岂能沾染?”

费长房嗤之以鼻:“仁心?仁心能救刚才外面躺着的那个中了寒毒的家伙吗?要不是俺……”

“够了。”李渊出声制止了两人。

两人见陛下到来,连忙行礼。

李渊目光落在那本人皮蛊书上,眉头微皱。那上面散发的气息确实令人不适。“孙先生之忧,不无道理。费先生之见,亦有可取之处。”

他沉吟片刻,做出了决断:“此书,列为‘甲字叁类’密卷,非朕特许,任何人不得翻阅。但,可由费先生主导,孙先生监督,挑选其中关于毒素刺激生机、控制病灶的部分,进行‘无害化’剥离和研究。前提是,绝不可涉及活人试验,所需试验,皆以动物或……死囚进行(需朕朱批)。若真能研发出救人之法,便是功德一件。若发现任何不可控风险,立即停止,封印此卷。”

这个决定,既没有完全否定费长房,也考虑了孙思邈的顾虑,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控制下的探索。

孙思邈张了张嘴,最终叹了口气,没再反对。费长房则得意地瞥了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