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191章 新志初显

第191章 新志初显(1 / 2)

荆州方向的雷霆之师已然派出,如同利剑出鞘,直指隐藏在荆山深处的邪祟巢穴。然而,帝国的中枢并未因此停止运转,相反,另一场不见硝烟、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战役,正在朝堂之上、州郡之间紧锣密鼓地进行。

这一日的常朝,气氛与往日肃杀凝重的军事部署截然不同,显得略微活跃,却也暗流涌动。百官山呼已毕,按序站定,许多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瞟向站在文官队列前列的房玄龄与杜如晦。谁都知道,这两位陛下最倚重的宰相,近日正全力推行那石破天惊的《氏族新志》,其动静之大,丝毫不亚于一场军事行动。

果然,在几件日常政务奏报之后,李渊的目光便落到了房玄龄身上,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关注:“房卿,《氏族新志》推行已有时日,各地情形如何?可有何梗阻?”

房玄龄应声出列,手持玉笏,神色一如既往的温润沉稳,但眉宇间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振奋交织的痕迹。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回荡在大殿之中:

“启奏陛下。自《氏族新志》颁布天下以来,臣与杜相及吏部、礼部同僚日夜督促,不敢有丝毫懈怠。如今,新政已初见成效。”

“其一,于科举一道,今岁州郡贡举,寒门士子入选人数,较之往年,已有显着提升。如山东道、河北道,寒门入选者皆增三成以上。许多州郡刺史、县令因恐考课不利,确已开始用心搜罗荐举本地寒门才俊,虽其中不乏应付之举,然风气已渐开。”

“其二,吏部铨选,已初步按《新志》精神,将‘荐才’与‘实绩’列为考功重中之重。近日擢升之数位州司马、县令,皆乃出身寒微却政绩卓着者,于地方反响颇佳,寒门官吏为之振奋。”

“其三,弘文馆下‘育才院’已然筹建,馆舍初步选定,章程细则亦已拟定。首批学员遴选之事,各地已开始上报人选,虽名额有限,然天下寒门学子闻之,皆奔走相告,视为通天之阶,对陛下感恩戴德之言,不绝于耳。”

房玄龄的汇报条理清晰,列举的数据和事例也颇为鼓舞人心。不少出身寒门或倾向于新政的官员脸上都露出了欣慰和激动的神色。

然而,李渊却并未立刻表示赞许,他目光深邃,淡淡问道:“哦?皆是佳讯?莫非这撼动百年积弊之事,竟无半点阻力?”

房玄龄闻言,脸上那丝振奋稍稍收敛,露出一抹苦笑,躬身道:“陛下明察万里,洞若观火。阻力……自是极大。”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了几分:“新政虽利国利民,然终究触动了诸多高门望族之根本利益。其反扑之势,虽非明目张胆,却如暗潮汹涌,无处不在。”

“其之一,阳奉阴违。许多州郡官员,本身便出身世家,或与世家关联密切。于推行新政时,或拖延塞责,或曲解条文,或表面应承,实则依旧优先擢拔亲族、故旧。寒门士子即便被荐举,于铨选时亦常遭刻意刁难,寻由黜落。”

“其之二,舆论攻讦。近日市井坊间,乃至某些文人聚会之中,渐有流言传出。或讥讽新政‘重才轻德’,‘恐引小人骤进’;或诋毁寒门子弟‘缺乏教养’,‘难堪大任’;更有甚者,暗中散播谣言,言陛下此举乃为打压关东、江南士族,欲行‘强干弱枝’之策,挑拨地域矛盾,其心可诛!”

“其之三,经济掣肘。各地育才院筹建,需钱粮土地。然地方官府往往诉苦经费不足,而某些世家大族则暗中串联,或抬高建材物价,或阻挠土地划拨,或威胁工匠不得受雇,致使育才院建设步履维艰。”

房玄龄每说一条,朝堂上那些世家出身的官员脸色便不自然一分,有人眼神闪烁,有人面露冷笑,有人则低头掩饰神色。而寒门官员则大多面露愤慨之色。

此时,杜如晦猛地踏前一步,与房玄龄并肩而立。他性格刚直锐利,不像房玄龄那般含蓄,直接接口道,声音如同金石交击,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

“房相所言,句句属实!更有甚者,臣近日查阅各地诉状,竟发现已有数起寒门小吏因秉公执法、触犯当地豪强利益,而遭诬陷构害,乃至锒铛入狱之案例!此乃杀鸡儆猴,赤裸裸的报复!若此风不止,新政何以推行?陛下天威何在?!”

他目光如电,扫过那些面色各异的世家官员,继续道:“还有那育才院!区区一座学舍,竟有地方豪强敢扬言‘若让寒门子入了此院,便断其周边水源’!其嚣张气焰,简直无法无天!臣以为,对此等公然对抗朝廷、破坏新政之顽劣之徒,必施以重拳,严惩不贷!非如此,不足以震慑宵小,不足以彰显陛下革新之志!”

杜如晦的话,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顿时引起一阵轻微的骚动。许多世家官员脸色变得难看,却无人敢在此刻出头反驳。

龙椅之上,李渊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扶手。他早已料到新政推行绝不会一帆风顺,却也没想到对方的反扑来得如此迅速和多样。

“看来,朕的《新志》,是戳到某些人的肺管子了。”李渊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冰冷的压力,“玄龄所言,乃阳谋之阻,尚可理解。克明所奏,已是狗急跳墙,触犯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