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83章 天罡入壳

第83章 天罡入壳(2 / 2)

“至於应对之策……”袁天罡微微顿首,显得更加谨慎,“臣愚见,堵不如疏,藏不如用,压制其性,恐适得其反。不如顺其本源,导其流向,以万民安康、江山稳固为根本之念,导其力以强国、惠民、御外侮。其力愈用於正道,则与社稷黎民联系愈紧,根基愈发牢固,反不易为外邪所乘,自身亦能得以滋养壮大。然,对於九天之‘注视’……”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既有对浩瀚天威的天然敬畏,也有一丝隐藏极深的、属於人间智者的不屈与探究,“陛下当固本培元,谨言慎行,於细微处,或可……暂敛锋芒,避其锐气,以待时日。然天意高远渺茫,变幻莫测,终非人力可尽测、可力抗。臣所能言,所能谋,仅止於人间之策,仅止於此矣。”

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顺势而为,以用代藏,夯实基础。但对於那最高的层面,他明确指出了极限:人间事,他可建言;天意如何,他无法预测,更不敢妄断如何正面对抗。这是一个星象官在皇权与天威之间的极限平衡,既表现了忠诚与能力,也划定了自己的界限。

李渊听罢,久久不语,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御案,发出极有规律的轻响,在寂静的殿中回荡。袁天罡的话,如同一位高超的画师,在他心中那幅关於自身与帝国未来命运的迷雾地图上,又勾勒出了几笔至关重要、异常清晰的轮廓。他更加明白了龙魂的“正统性”与其伴生的巨大危险性,也更加明晰了袁天罡此人的立场与价值:这位深谙天机的术士,认可并敬畏这股力量,愿意为其所用,献计献策,但对於直接对抗“天意”,他持极其谨慎甚至保守的态度,不愿也无法提供更多。

这对李渊而言,已经足够了。他不需要一个狂热的、鼓动他立刻与天开战的斗士,他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清醒的、理智的、能从另一个维度提供观察与建言的谋士。

“袁卿之言,深入浅出,切中肯綮,朕已知之。”李渊缓缓道,语气缓和了些许,那股逼人的威压也稍稍收敛,“星象之事,玄奥非常,关乎国运,朕还需卿多多费心,日夜观测,不可有一日懈怠。尤其是北疆之黑气(突厥),与长安之金辉(龙魂),其间变化牵扯,相互影响之微妙处,朕要你细细查探,体悟其中关窍,随时密奏於朕,不得经由他人之手。”

“臣,谨遵圣旨。”袁天罡深深一揖,心中松了半口气,知道这第一关算是过了。从这一刻起,他与这位身负异象、志在革新的皇帝,已经在一条全新的、吉凶未卜的航道上绑定了。这既是前所未有的危机,却也是窥探天机、实践毕生所学的莫大机遇。

“另,”李渊似随意地补充道,彷佛想起一件小事,“朕近日翻阅前朝古籍,见有‘地脉龙穴’、‘灵气汇聚’之说,言其关乎一地乃至一国之气运盛衰。卿精於风水堪舆、地气流向之道,可於司天监内,秘密整理相关典籍图录,考证校勘,或可绘制新图。此事不急於一时,却需绝对隐秘。或许……於将来稳固社稷根基,能有所用处。”

这是一个更明确、更具体的任务,指向了更深层次的资源利用与力量探索,超出了单纯的星象观测。

袁天罡心领神会,皇帝这是不满足於被动观察,开始主动寻求更多可借助的力量了。他立刻应道:“臣,明白。定当尽心竭力,秘而不宣。”

“下去吧。”

“臣告退。”

袁天罡保持着躬身的姿态,缓缓退出侧殿。当那扇沉重的殿门在他身後悄然关闭,彻底隔绝了内外的气息时,他才缓缓直起身,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了一口气。秋夜冰冷的空气吸入肺中,让他精神一振,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後背的官袍之内,早已被一层细密的冷汗所浸湿,紧贴在皮肤上,带来一阵冰凉的粘腻感。夜风吹过廊下,他忍不住轻轻打了一个冷颤,并非全然因为寒冷。

他下意识地抬头望向深邃的夜空,只见银河倒泻,繁星璀璨,那颗代表帝王的紫微星,光华灼灼,尊贵无比,但其周边那些晦暗的、不祥的云气似乎并未消散,反而更浓郁了几分,如同纠缠的魇魅。而那颗代表灾祸与变乱的荧惑,依旧如同一只滴血的、冷漠的眸子,死死地盯视着心宿,不曾移动分毫。

“天罡入壳,星命已定……”他低声自语,声音微不可闻,融入夜风之中,带着一丝无可奈何的认命,一丝对未知将来的隐隐期待,更有一丝深深的、难以排遣的忧虑,“是福是祸,是缘是劫,犹未可知也。陛下,您的路,注定惊天动地,震古烁今,只望这刚刚历经劫波的大唐江山,这亿万黎民百姓,能承受得住这份……天命革新之重啊。”

殿内,李渊独自静坐良久,手指依旧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发出单调而富有韵律的声响。

袁天罡,这颗重要的、能观测天机的棋子,已然落入棋盘,为他所用。他提供的信息与独特视角,至关重要,如同拼上了一块关键的版图。

“下一步,”李渊的目光转向窗外无垠的夜空,彷佛能穿透层层宫阙,看到另一处官署,“该是那位更年轻、思维或许更不受拘束、更大胆的李淳风了。”

而此刻,来自北方边关的夜风,呼啸着掠过长安城的箭楼,似乎越来越急,越来越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