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66章 工赈安民

第66章 工赈安民(1 / 2)

西市的血腥气与太极殿的肃杀氛围尚未完全散去,但帝国的车轮已不容停歇地转向另一个更为紧迫、也更为宏大的方向。李渊深谙,杀戮与震慑可以清除障碍、树立权威,但真正要收拢民心、稳固国本,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生计与希望。以工代赈,这并非简单的救灾策略,而是他将要打出的一张凝聚人心、重塑山河、乃至向天争命的王牌。

诏书以最快的速度颁行天下,通过驿骑、通过官府告示、通过那些被特意放回民间的“消息灵通”人士之口,迅速传遍了关中受灾的各州县,也传入了长安每一个饥肠辘辘的里坊:

“陛下有旨:天灾无情,皇恩浩荡!今开皇家工赈之局,大兴水利,以抗旱魃!凡我大唐子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丁壮,皆可赴各地官府报名应募!每日管饱两餐,有干有稀,另发现粮或铜钱十文! 功绩卓着者,另有赏赐!”

“管饱两餐!”

“还有工钱!”

这简单的几个字,对于在饥饿线上挣扎了数月、早已绝望的百姓而言,不啻于天籁之音!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一股求生的狂潮便取代了恐慌与怨怼,席卷了整个灾区。无数面黄肌瘦、眼窝深陷的农民、手工业者、甚至是一些破落的小地主,都纷纷涌向各地的县衙、村口临时设立的登记点。长长的队伍蜿蜒曲折,人们的眼中重新燃起了久违的光彩,那是对食物的渴望,对活下来的期盼。

然而,李渊的意志绝非仅仅满足于“以工代赈”这四个字。他要的不是一群仅仅为了糊口而劳作的民夫,他要的是一支能够改天换地的力量,一次对关中水系乃至帝国命运的强力干预。

两仪殿侧殿,已临时变成了整个“工赈安民”战略的中枢神经。巨大的关中地区水利舆图被悬挂起来,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新旧河道、山川地势、受灾区域。李渊亲自坐镇,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将作大匠、以及被紧急召来的几位精通水工地理的官员和民间匠师,围聚在一旁,气氛紧张而高效。

“陛下,”工部尚书指着地图,语气急促却清晰,“根据各地汇总及初步勘探,臣等以为,当前要务可分为三:

其一,于干旱最重之州县,紧急开凿深井,优先保障人畜饮水,此乃救命之举;

其二,疏浚、拓宽主要灌溉渠系,如龙首渠、清明渠等,清理淤泥,加固堤岸,一旦有水,可速灌溉;

其三,也是重中之重,”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向地图上几处关键节点,“于渭水、泾水等主干河流地势适宜处,规划兴建或加固大型陂塘、水库,蓄积可能之降水与河水,以为长久抗旱之备!此三项,需同时进行,投入民夫将以数十万计!”

“钱粮物资如何?”李渊沉声问道,目光扫向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立刻回道:“禀陛下,首批动用之太仓存粮,可支撑半月之需。后续……后续需看各地官仓调配及……及陛下之前下令抄没之逆产变卖情况。工具方面,将作监已日夜赶工,打造锄头、铁锹、箩筐等物,然数量巨大,仍显不足。药材、医师也已部分派往各工地,以防暑热疫病。”

“不够。”李渊摇头,语气不容置疑,“粮食,朕已令内帑再拨付一批金银,由你户部派人,即刻前往江南、巴蜀等地,高价采购粮米,经长江、汉水、转陆路,不惜代价,源源不断运来!工具不足,可发动民间铁匠铺协同打造,官府统一收购!告诉将作监,朕不要借口,只要结果!十日内,朕要看到足够十万民夫使用的工具堆在库房!”

“臣……遵旨!”户部尚书与将作大匠冷汗淋漓,连忙应下,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感受到了陛下不惜一切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