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60章 朝堂争议

第60章 朝堂争议(1 / 2)

铅灰色的天光,透过太极殿高大的窗棂,无力地洒落在金砖地面上,映照出一张张或焦虑、或凝重、或心怀鬼胎的面孔。殿内空气闷热而滞重,仿佛凝结成了无形的胶质,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甸甸的压力。往日里尚存的几分朝堂礼仪与克制,在天灾人祸持续发酵的重压下,已变得岌岌可危。今日的朝会,注定不会平静。

李渊高踞御座,面色沉静,目光如古井深潭,扫视着下方黑压压的臣工。他体内龙魂的躁动不安被强行压下,唯有一股冰冷的威严弥漫开来,试图镇住这即将沸腾的局势。

户部尚书率先出班,他的声音早已因连日的焦虑和嘶喊而变得沙哑不堪,捧着笏板的手微微颤抖:“陛下!关中灾情日益酷烈,饥民嗷嗷待哺,官设平价米铺门前,每日聚集灾民数以万计,秩序堪忧!太仓存粮……已不足支撑半月!若再无应对之策,恐……恐京师生变,后果不堪设想啊!”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在每个大臣的心头。

工部尚书紧随其后,语气同样急切:“陛下,河中府水患之后,淤泥壅塞,尸骸处理不及,已有疠气滋生之兆!若瘟疫一起,沿漕运、驿道传播,则关中、中原皆危矣!需立刻拨付大量钱粮药材,派遣太医署精锐前往防控!然……然国库……”他后面的话没敢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没钱,没粮,没人!

京兆尹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几乎是声泪俱下:“陛下!京师治安已近崩溃!偷盗抢劫已成常态,小股乱民冲击富户、官仓之事时有发生!万年县之乱虽暂平,然民怨如干柴,一点即燃!衙役疲于奔命,牢狱人满为患,臣……臣恳请陛下,速调府兵入城,协助弹压!”

一个个噩耗,如同冰冷的雪片,堆积在御案之上,也压在每个人的心头。绝望的气氛在殿内蔓延。

就在这时,侍中陈叔达,这位出身南方士族、向来以持重老成着称的老臣,深吸一口气,稳步出班。他没有直接回应具体事务,而是将笏板举过头顶,声音沉痛而缓慢:

“陛下!老臣连日忧思,夜不能寐。天降灾异,亘古有之。然此番旱涝并至,天象诡异,流言汹汹,民心浮动至此,实乃罕见!《春秋》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又云:‘王若失道,天降灾异以谴告之;不改,乃降灾以伤败之。’”

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看向御座:“陛下,如今灾异已现,伤败已生!此非寻常赈灾恤民所能根本化解!老臣斗胆进言,陛下当效仿古之圣王,遇此大变,**下罪己之诏**!反省己身,公示天下,言政令或有不便民者,用度或有不合制者,乃至……乃至宫闱或有失德之处,皆可深刻反省,以示敬畏上天之意!同时,**减膳撤乐**,素服避殿,**亲至南郊祭天**,虔诚祷祝,或可上感天心,挽回天意啊!”

此言一出,如同在滚油中泼入一瓢冷水,朝堂瞬间炸开!

“陈公所言极是!”立刻有十几名出身世家、或是崇尚儒家仪典的文官出言附和,“天象示警,必有其因!陛下当下诏罪己,修德省身,此乃正道!”

“唯有彰显敬畏之心,方能安抚民心,平息天怒!”

“祭天之事,刻不容缓!需以最隆重的礼仪器物,方能显示诚意!”

然而,另一批以李靖、李绩等新晋武将勋贵为首的官员,却立刻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荒谬!”李靖声如洪钟,跨步出列,他虽未披甲,但那股战场带来的杀伐之气依旧迫人,“天灾便是天灾!与陛下德行何干?岂能因些许流言蜚语,便让陛下下罪己诏?此诏一下,岂不是向天下承认那些无稽之谈?民心岂不更加浮动?此乃自乱阵脚之举!”

“正是!”李绩接口道,语气铿锵,“如今当务之急,是全力救灾,平定混乱!当以雷霆手段,镇压宵小,开仓放粮,疏通河道!而不是搞这些虚无缥缈的仪式!若祭天有用,自古至今,又何来饿殍遍野?”

“武将粗鄙!岂知礼法纲常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一位老儒生气得胡子发抖,“敬畏上天,乃是人君之本!若非失德,何以至此?”

“尔等腐儒!只知空谈!可知前线将士如何拼杀?可知灾民此刻需要的是粮食,不是一纸空文!”武将这边立刻反唇相讥。

朝堂之上,迅速分化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以传统文官和世家代表为主,坚持“天命灾异说”,要求皇帝下罪己诏、祭天修德,试图用传统的儒家礼法来应对危机,其背后,也未尝没有借此机会对皇权进行约束和规训的意图。

另一派则以新兴的功勋武将和部分务实官员为主,坚持“务实救灾论”,认为天灾就是天灾,应集中所有力量进行实际救灾和武力维稳,反对任何可能损害皇帝权威、承认“失德”的行为。

双方引经据典,争吵不休,从天文地理吵到圣人训诫,从军事布防吵到财政开支,太极殿仿佛变成了市集,唾沫横飞,面红耳赤。往日维持的朝堂体面,在这巨大的危机面前,被撕得粉碎。

然而,在这激烈的争吵声中,有一部分人却选择了沉默。他们就像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都是心思缜密、深谋远虑之人。他们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问题。显然,他们认为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正在苦苦思索一个能够两全其美的办法。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出身寒门或者官职低微的官员们,他们则显得有些忐忑不安。他们紧张地看着这场高层之间的争吵,心里暗自揣测着这场争论的最终结果会如何,以及风向是否会突然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