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53章 封赏三军

第53章 封赏三军(2 / 2)

听到这个名字,殿内气氛微微一顿。冯立面色沉静,出班跪倒:“罪臣在。”

“尔虽出身东宫,然渭水之战,努力拼杀,力战负伤,其行可嘉,其勇可勉!着,赦免前罪,擢升为右骁卫将军,封县侯,食邑七百户!赐绢帛八百匹!”

冯立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与巨大的激动!他本以为能保住性命已是万幸,没想到竟能获得如此厚赏和重用!这不仅是赏赐,更是彻底的赦免与接纳!

“罪臣……臣冯立,叩谢陛下天恩!万死不足以报!”他重重叩首,声音哽咽。这一幕,让许多原东宫、齐王府旧部出身的将领,心中都生出了复杂的希望与感慨。陛下的胸襟,确实非凡。

“原齐王府车骑将军,谢叔方!”

谢叔方同样出列跪倒。

“尔于渭水畔,率部阻敌侧翼,斩获颇众,功过相抵,更有勋劳!着,授右武卫中郎将,赐爵县伯,食邑五百户!赐绢帛六百匹!”

“谢陛下隆恩!”谢叔方同样感激涕零。

对这两人的封赏,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只要肯为大唐效力,过往不究,且必有厚报。这对于稳定朝局,收拢人心,意义重大。

随后,封赏的重点转向了中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卒。虽然他们无法一一上殿,但其赏赐章程早已拟定。

所有参战士卒,依战功大小,赏赐铜钱、绢帛、土地不等。阵亡者,抚恤加倍,其子嗣可优先入选府兵或得到官府的长期照料。伤残疾者,由官府供养终身。

尤其令将士们感念的是,陛下特意下旨,此次叙功,极大提升了斩首、先登、破阵等“跳荡功”的赏格,并严令兵部官吏,必须将赏赐落实到每一个有功士卒头上,严禁军官层层克扣,违者以贪墨军饷论处,斩立决!

这道旨意,通过各级将领和监军御史的口,迅速传遍全军,引来的欢呼甚至超过了之前的爵位封赏。底层士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公正,对皇帝陛下的忠诚瞬间达到了顶峰。

封赏的浪潮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圣旨之长,赏赐之厚,令人咋舌。然而,细心之人会发现,在整个封赏名单中,几乎完全找不到原秦王府核心旧将的名字。如尉迟恭、程知节、秦琼、房玄龄、杜如晦等,他们或因玄武门之变后已被初步处理,或因未曾参与此次北伐,自然不在叙功之列。

当所有受赏将领心满意足地退回班列,大殿内似乎恢复了平静,但一种无形的、微妙的氛围开始流淌。那些未曾得到封赏的、尤其是与原秦王府关系密切的官员,心中不免有些不是滋味,却又不敢有丝毫表露。

就在这时,李渊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再次开口,声音沉稳依旧,却多了一丝深意:

“赏功,乃为罚过。有功者赏,然,有过者,亦不可不察。”

殿内刚刚松弛的气氛瞬间又是一紧。

“北伐期间,亦有少数人等,或懈怠职守,或言语无状,甚或心存怨望,其行可鄙,其心当诛!”李渊的声音并不严厉,却带着一股冰冷的寒意,“朕已令有司查明,相关人等,一律按律处置!或削职夺爵,或流放边陲,绝不姑息!”

他没有点名,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必然包括了那些在此次大战中试图投机、或是依旧心向秦王、暗中做些小动作的人。陛下这是借封赏大军之威,行清洗震慑之实!

恩威并施,炉火纯青。

最后,李渊的目光变得深沉起来:“渭水之胜,乃将士浴血之功,然亦是天下百姓输粮输秣,倾力支援之功!朕已下旨,减免关中及北疆受战火波及州县赋税一年!阵亡将士家属,免三年徭役!此番缴获之突厥牛羊,大部将平价售予百姓,以资生计!”

“陛下圣明!”这一次,不仅是文武百官,殿外那些有幸听到的将领和士兵,也都发自内心地齐声高呼。陛下没有忘记百姓,没有忘记死难者,这比任何封赏都更能收揽天下人心。

封赏大典,至此方告一段落。

当朝会散去,受赏的将领们捧着诰身、赏赐清单,意气风发地走出太极殿时,阳光正好,将他们身上的铠甲照耀得熠熠生辉。他们的忠诚与信念,经过鲜血的洗礼和封赏的巩固,已彻底与龙椅上的那位天可汗绑定在一起。

而在这片荣光之下,那些未曾得到封赏、甚至受到惩戒的角落,阴影开始悄然滋生。尤其是在那座被严密看守的弘义宫内,当李世民通过某种隐秘渠道,得知了今日封赏的详细情况后,他坐在窗前,望着庭院中四方的天空,沉默了整整一个下午。他手中的茶杯,不知何时已被捏出了细微的裂纹。

封赏三军,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重新摆弄着帝国的权力棋盘,巩固着忠诚,埋下了新的隐患,也为下一场风波,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