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51章 凯旋荣归

第51章 凯旋荣归(2 / 2)

最考验心思的,是处理那些在此战中表现平平,甚至其立场背景颇为微妙,曾与秦王府过往甚密的将领。赏轻了,不足以服众,寒了将士之心;赏重了,又恐养虎为患,或让那些真正拼杀之人觉得不公。李渊的处理方式极为老辣,或以其“维稳后方”之功行赏,避开前线战功的敏感比较;或赐予荣誉性官职和财物,却将其调任至无关紧要的闲职;或对其部下大加赏赐,而对其本人则轻轻带过,分化拉拢,手腕高超。

他不仅仅是在奖励军功,更是在借此千载难逢的机会,重新梳理帝国的军事力量,绘制一幅完全由他心意勾勒的、全新的权力图谱。每一次落笔,都伴随着对朝局深远的考量。

“玄龄,”李渊忽然开口,打破了殿内的沉寂。他放下朱笔,拿起另一份来自河北道的奏疏,“沧州刺史公孙武达,此次督运粮草,听闻亲自押船,日夜兼程,逆流而上,确保前线军需无一延误,甚至比预定日期早了三日。吏部考功,当列为上上,朕意,擢升其为幽州都督府长史,你看如何?”

房玄龄心中一凛,立刻躬身:“陛下明鉴!公孙刺史确为干吏,此举不仅赏罚分明,更能激励天下文臣吏员,使其知后勤之功亦不逊于前线斩获。臣即刻拟文。”

李渊微微颔首。此举一石二鸟,既奖赏实干的官员,更是做给山东、河北地区的势力看,彰显他平衡各方、看重实务的态度。

“克明,”他的目光又转向杜如晦,“百骑司呈报,此番大军班师,沿途秋毫无犯,对百姓箪食壶浆之迎,皆以银钱绢帛相易,军纪之严明,为近年罕见。传朕旨意,对全军再进行一次额外犒赏,重点赏赐那些约束部众得力、记录详实的中下层军官与宪兵司吏。告诉他们,他们的功劳,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杜如晦心中叹服,深深一揖:“陛下圣明!赏罚及于细微,则三军归心,基层稳固!臣遵旨!”陛下此举,真正抓住了军心的关键,那些默默维持军纪的中坚力量,得其犒赏,必将更加死心塌地。

处理完如山公务,窗外已是夕阳西沉,暮色渐合。殿内掌起了灯,柔和的光线驱散了昏暗。李渊挥退了重臣,独自留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他缓步走到殿外汉白玉的廊台上,负手而立。眼前是层层叠叠、铺展向远方的宏伟宫阙,飞檐在暮色中勾画出苍劲的剪影。更远处,长安城华灯初上,万家灯火如同繁星落地,喧嚣市井之声隐隐传来,透着一派太平盛世的热闹与繁华。

体内那日益壮大的龙魂之力,如同温暖的金色海洋,静静流淌,与脚下这片帝国的土地,与那万家灯火中升腾的生机、喜悦、感念,产生着玄妙的共鸣。万民的颂念,军队的效忠,朝臣的敬畏……种种无形的力量,跨越虚空,丝丝缕缕汇聚而来,不断滋养淬炼着龙魂,也让他对这片江山的感知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深刻。

凯旋荣归。 这四个字,至此才有了最完整的重量。它不仅是财富与荣耀的回归,更是权力与力量的彻底巩固与升华。他成功地利用这场辉煌的胜利,将帝国的权柄,前所未有地、紧实地握于掌中。

然而,就在这片四海升平、烈火烹油的繁华盛景之下,他那经由龙魂淬炼、已超凡脱俗的灵觉,再次捕捉到了一丝极不协调的、冰冷粘腻的异样感。那并非来自北方草原败犬的哀嚎与怨念,也非来自弘义宫内那失败者不甘的躁动,而是一种更加飘渺、更加阴冷、仿佛从这片欢腾土地深处某些被遗忘的角落悄然滋生的气息。它微弱,却带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顽固。

李渊微微蹙眉,锐利如刀的目光仿佛能穿透重重宫墙,扫视着这座他守护的城市。

荣归的盛宴之下,阴影似乎从未真正远离。只是不知这潜藏的暗流与寒意,下一次将会从何方汹涌而来。

一阵夜风吹过廊台,卷起他龙袍的衣角,廊下悬挂的宫灯轻轻摇曳,将他挺拔的身影投映在冰冷的地面上,拉得很长很长,显得无比威严,却也透着一丝居于至高之处的、永恒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