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24章 廷争庭议

第24章 廷争庭议(1 / 2)

八百里加急军报的内容如同冰水泼入沸油,在群臣间炸开无声的惊雷。突厥二十万铁骑南下,连破泾州三城,兵锋距长安仅四百里。烽火照夜,狼烟蔽日,亡隋旧事恍如昨日,殿中不少老臣已是面色惨白,股栗欲堕。

“陛下!”侍中陈叔达率先出列,声音发颤,“突厥势大,锐不可当。关中初定,府库空虚,甲兵未修。臣以为当效汉高祖白登旧事,许以金帛子女,先退其兵,再图后计啊!”

话音未落,殿中已是一片哗然。

“荒谬!”一个洪亮而略显粗豪的声音猛地炸响。众人看去,只见淮安王李神通大步踏出武官班列。他身为宗室名将,战功赫赫,此刻面色铁青,声若洪钟:“突厥豺狼之性,贪得无厌!今日许他五城,明日就要十城!我大唐将士血气方刚,岂能效妇人乞和?陛下,臣请战!”

“王爷此言差矣!”秘书监萧瑀拂袖而出,面沉如水,“岂不闻‘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如今国内新定,太子……建成余波未平,陛下正该抚民以静,岂可再启战端,动摇国本?若战事不利,长安震动,谁担其责?”

“萧监是要陛下学那石敬瑭,自称儿皇帝么?”一道冷冽的声音插了进来。众人看去,却是面色依然有些苍白的杜如晦。他眼神锐利如昔:“突厥铁骑已踏破泾州,马蹄距长安不过数日路程!此时言和,非为谋国,实为误国!唯有迎头痛击,方能打出三十年太平!”

“杜侍郎!”萧瑀怒极,“你......”

“报......!”

一声急促的呼喊打断殿内争执。一名风尘仆仆、甲胄染血的信使踉跄扑入殿中,手中高举一份沾满尘泥的军报。

“陛下!灵州六百里加急!灵州都督李靖军报!”

刹那间,所有目光聚焦在那份军报上。内侍急忙接过,呈送御前。

李渊拆开火漆,目光快速扫过。殿内落针可闻,只闻得信使粗重的喘息声。

良久,李渊缓缓抬起眼,将手中军报递给身旁内侍:“念。”

内侍尖细而清晰的声音响彻大殿:

“臣李靖顿首谨奏:突厥贼酋颉利、突利,亲率二十万骑南下,臣已遵前旨,于灵州以北拒敌。初战,贼势浩大,前锋已破泾州。然臣观贼军,远来疲敝,恃胜而骄,部伍不整。其部族联军,号令不一,颉利、突利各自为战,心存猜忌。”

“臣已收缩兵力,依托灵武坚城,挫其先锋锐气。然敌众我寡,外围烽燧堡寨多已失陷,灵武已成孤城。臣冒死建言:贼锋芒正盛,然其势难久。请陛下遣一上将,率精骑数万,出奇兵断其粮道,扰其侧翼。臣愿死守灵武,吸引其主力。待其师老兵疲,陛下亲率大军正面击之,则突厥可破,北疆可定矣!”

“臣已在边关浴血,绝不容胡马再南下一步!灵武在,臣在!灵武破,臣死!大唐万胜!”

军报念毕,殿内一片死寂。

那字里行间透出的铁血决心、冷静分析以及决死之志,仿佛带着边关的风沙与血腥气,扑面而来,重重砸在每一位养尊处优的朝臣心上。

李靖!

这个名字,以及他正在前线孤城血战的事实,像一剂强心针,又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那些主和派的脸上。

李神通猛地抱拳,虎目因激动而泛红:“陛下!药师已在灵武死战!我等安坐长安,岂能言和?岂敢言和?!臣李神通愿亲率宗室子弟兵,驰援灵武,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臣附议!”时任左武卫大将军的罗艺也出列沉声道,他面容冷峻,带着边镇宿将特有的煞气,“突厥猖狂,非雷霆手段不足以震慑。臣久在幽州,熟知胡骑战法,愿为陛下前驱!”

“臣等附议!请陛下发兵!”右骁卫大将军张瑾、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虽为李世民姻亲,但此时更代表宗室及李渊旧部)等一众将领也轰然跪倒,请战之声如雷。这些将领或为宗室,或为李渊晋阳元从,或为早期归附的边将,此刻同仇敌忾。

萧瑀、陈叔达等人面色一阵青一阵白,嘴唇嗫嚅着,却再也说不出一个“和”字。前线大将正在用命,他们若再主和,与卖国何异?

李渊高踞御座,将下方百态尽收眼底。他体内龙魂微颤,不仅能感知到臣子们情绪的剧烈波动,更能隐约“看”到那遥远北方战场上冲天的血煞之气与坚韧的军魂。李靖那边,战况必然极其惨烈,但他用生命顶住了第一波冲击,并送来了最宝贵的敌情分析与战略建议。

这封军报,来得正是时候。

他缓缓起身,玄黑冕服上的日月星辰纹绣在殿内微光下流转,一股无形的威压随之弥漫开来,离得最近的几位老臣几乎喘不过气。

“你们都听到了。”李渊的声音平稳响起,却带着千钧之力,“朕的将军,正在北疆孤城血战,用血肉之躯为长安,为尔等,争取时间。”

“他们相信朕不会放弃他们,相信大唐不会屈服。”

“而你们……”他目光如电,扫过那些主和派,“却要朕重启府库,搜刮民脂,去填那无底深壑?要朕割地赔款,寒了前方将士的心,挫了大唐的脊梁?”

萧瑀等人额头沁出冷汗,深深垂下头,不敢直视。

李渊步下丹陛,走向群臣。

“突厥入寇,非为财帛,实欲亡我国祚。”他的声音回荡在殿宇,“渭水之盟,朕暂敛锋芒,非是惧他颉利。乃因国家初立,百废待兴,需要时间。”

“如今,时间到了。豺狼露齿,正好试朕之刀锋是否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