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的身影,如同一个冰冷的坐标,烙印在林夕的视网膜上,即使她已转身走入通往教学楼的小径,那无声的注视感依旧如影随形。他不是偶然经过。他是计算好了时间,出现在那里,用他的存在本身,向她传递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你的每一步,都在我的视野之内。
那份刚刚因成功传递信息而获得的细微松懈,瞬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警惕和一种被置于放大镜下的焦灼感。她不能回头,不能表现出任何异常,只能维持着那副被“驯化”后的、带着些许茫然和顺从的姿态,走向下午课程的教室。
课堂上的时间变得异常难熬。讲台上教授的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知识点的线条无法在她脑海中形成有效的连接。她的全部感官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如同雷达般扫描着周围——邻座同学翻动书页的声音,窗外偶尔经过的人影,甚至空气中尘埃漂浮的轨迹,都被她纳入分析的范畴。她需要判断,江辰的监视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歇性的?是人力,还是技术手段?或者,二者兼有?
课间休息,她独自一人去洗手间。在空旷的、回荡着滴水声的洗手间里,她站在盥洗池前,用冷水拍打手腕内侧,试图用物理的冰冷镇压内心的躁动。镜子里映出的那张脸,苍白,安静,眼底却藏着无法熄灭的、冰冷的火焰。
她注意到,镜子里反射出的门口,似乎有人影一闪而过,速度很快,但她捕捉到了那抹熟悉的、属于学生会干事制服的深蓝色。
果然。人力监视。
她不动声色地抽出纸巾,慢条斯理地擦干手,走出洗手间。走廊里,那个穿着深蓝色制服的男生正背对着她,假装在看墙上的公告栏。林夕认得他,是纪检部的一个干事,平时沉默寡言。
她没有停留,径直走向教室。心底的寒意更重。江辰动用了学生会的力量,这意味着监视是系统性的,而非他个人的临时起意。她像一只被标记的猎物,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而猎人的眼线遍布四周。
这种无处可逃的窒息感,几乎要扼住她的呼吸。
---
与此同时,学生会主席办公室。
江辰站在一块白色的软木板前,上面钉着几张照片和一些便签,之间用不同颜色的细线连接,构成了一张简陋却目标明确的关系网。正中心,是林夕的一寸照,眼神清澈,带着初入弥海时的青涩(或者说,伪装出的青涩)。周围延伸出的线条,连接着“陆子昂”、“苏沫”、“匿名邮件”、“器械库会面”、“图书馆异常Ip”、“境外服务器连接尝试”等关键词。
而在“图书馆”这个节点旁边,他刚刚钉上了一张新的便签,上面写着:【今日14:00,图书馆四楼b-07研究小间,预约使用。接触图书馆志愿者一名(张弛,信息学院大三,背景清白,无异常社交记录),借口空调检修,停留约三分钟,赠送定制书签一枚。】
他手里拿着一份技术部刚刚送来的报告,是关于对林夕宿舍网络端口及她个人电脑(在可监控范围内)的实时流量分析结果。报告显示,从昨晚他下达命令至今,林夕的网络活动完全符合一个“乖顺”学生的模式,没有任何异常数据传输,甚至连社交媒体的使用都大幅减少。
太干净了。干净得像是在执行一套预设的程序。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张【图书馆b-07】的便签上。空调检修?赠送书签?这一切看起来合情合理,无懈可击。那个叫张弛的志愿者,背景也干净得像一张白纸。
但江辰的直觉却在尖锐地报警。林夕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预约一个封闭的研究小间,仅仅是为了看书?而那个志愿者,出现的时机和方式,都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刻意感。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技术部:“李老师,再帮我查一下,今天下午两点前后,图书馆区域,除了公共wiFi和有线网络,是否有其他异常的信号源出现?比如,未经登记的移动热点,或者短距离无线通信信号。”
他怀疑,林夕可能使用了某种非传统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那个书签,或者那次短暂的接触本身,可能就是关键。
“好的,这个需要调取图书馆周边的基站日志和无线信号监控记录,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李老师回答。
“尽快。”江辰挂断电话。
他走到窗边,俯瞰着校园。林夕就像一颗投入他平静世界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并且这涟漪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预测。他习惯于掌控,习惯于一切行为都有逻辑可循,但林夕的出现,却让“直觉”和“不确定性”这些他试图摒弃的因素,不断干扰着他的判断。
他讨厌这种感觉。更讨厌的是,他发现自己投入了过多的、超出必要的注意力在这个“问题”上。他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她昨晚在他逼近时,那苍白的脸色,颤抖的睫毛,以及……那强作镇定却依旧泄露出一丝恐惧的眼神。
那恐惧,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