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2年,倭国民众对购买黄金的热情正在稳步升温,虽然还尚未达到后来泡沫鼎盛时期那种狂热的程度,但也属于是理性的高涨。
陈坤进入到店里面之后,立马就有服务人员,非常热情的迎了上来。
“先生你好,请问您想要购买一些什么,我可以全程为你服务。”
“嗯,我想买点礼物送人,我先看看吧,看有没有合适的?”
“如果我看到有合适的话,我会叫你的。”
“好的,先生,那你随便看,有任何看中的,请你随时叫我,我马上过来为你服务。”
“阿里阿多(谢谢)。”
支走了服务人员之后,陈坤就在店里面的柜台,慢悠悠的一个一个看了起来。
眼光随时看着那一处投资金条的柜台,那里正有好几个人正在排队询问价格和购买投资黄金。
自从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倭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通胀记忆。
黄金作为传统的通胀对冲工具,自然受到了青睐。
战后的第一代倭国人,习惯了将钱存在银行。
但随着经济起飞,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和都市中产,开始寻求比银行存款收益率更高的资产,黄金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健和易懂的选择。
在这个时候,倭国银行和证券公司,开始大力推广各种面向普通民众的黄金投资产品。
这些产品有黄金储蓄和迷你金条,直接降低了投资门槛,使得普通工薪族,也能轻松购买几克黄金,极大地刺激了市场需求。
金价在1980年创下历史高点后,正处于一个回调期。
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这被视为一个逢低买入的好机会,而不是疯狂的追高。
这个时候的倭国人,生活水平非常高,并且正处于持续快速提升的通道中,可以用富裕社会的黎明来形容。
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汽车、电子产品席卷全球。Gdp增长稳健,企业利润丰厚。
国民收入与消费能力非常的强劲。
这时候流传着一句“一亿总中流”是社会的主流意识。
即绝大多数倭国人,都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社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
薪资水平持续增长,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上班族提供了稳定的职业预期和收入保障。
家庭消费不再局限于生活必需品,而是大量投向“三种神器”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