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落在“看守鱼塘-7”上,李向阳笔尖一顿。
光荣村和四新村的塘子比劳动村的大,位置也远一些,两个人显然照看不过来——提起笔,他把“7”划掉,在旁边写下“9”!
水产养殖项目,他计划由左德顺总负责。
剩下的八个人,劳动村的堰塘小,放两个人轮换看着就行。
光荣村和四新村那两个大塘子,一个塘配三个人,一个自己人当小组长,一个堰塘所在的本村人,一个劳动村的人,这样应该更合理一些。
抬手看了看时间,他起身走到堂屋,把正在灶房收拾的母亲和嫂子叫了过来。
“妈,嫂子!咱们去年收黄鳝、收鱼,你们还有印象吗?哪些人家来得最勤、卖得最多?能记住的,都给我说说。”
母亲和嫂子对视一眼,低声商量了几句,便开始掰着手指头你一言我一语地数了起来。
两三分钟,他们就说出了二三十个名字。
李向阳拿笔在纸上飞快记录着——这些人既然在抓鱼摸黄鳝上有一手,收鱼、收黄鳝,甚至以后收鳖,这就是给他们准备的现成工作。
李茂春听见他们聊得热闹,背着手踱了过来,坐在一旁听着。
不一会儿,大哥也进来了。
见父兄都在,李向阳趁热打铁,“爸,大哥,你们也想想,这三个村子,有哪些人家是经常上山采药的?”
此前,他问过镇上收购站的老陈,韩老板联系的那家药材公司,开价比收购站还要高出三成多。
后续自己家开收购站,对这些有经验的药农来说,也是一条稳妥的来钱路!
李茂春眯着眼回忆起了几户人家,李向东也补充了几个他知道的名字。
这一下,又点出了二十来户经常钻山采药的家庭。
李向阳低下头,在刚才的数字后面继续划减:
“291-捕鱼好手30-采药户20=241!”
看着纸上最终剩下的“241”,他轻轻吁了口气。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李向阳就和大哥忙着往拖拉机上装货。
这回两个清掉的堰塘收获不少,鱼获总数逼近两千斤。
除了几百斤留着当鱼苗的家鱼已经转去老晒场后面的堰塘,四百来斤小杂鱼由嫂子带着人清洗完正在烘烤,剩下能卖钱的鱼,把院坝边两个水泥池子塞得满满当当。
为了让这些鱼能活着,家里人费了不少心思。
大哥编的几个大抬笼昨晚就被翻出来沉进了房后的堰塘,暂时养着准备送往金矿食堂的几百斤鲫鱼。
前院那两个水泥池子,父亲用劈开的粗毛竹做了个水槽,只要家里有人,隔一会儿就从压水井抽些水导过去,增加池子里的含氧量。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赶紧出手一部分。
李向阳知道,望江楼后厨有个两米乘四米的养鱼池,所以多送点问题也不大。
不多时,二百条半斤以上的鲫鱼,三百斤鲤鱼、草鱼和鲶鱼,以及清塘时从泥里掏出来、没受伤的百十来斤黄鳝和一百多斤老鳖被转移到了拖拉机的车斗中。
“哎哟!向阳,这可都是好东西啊!”望江楼门口,韩老板看着送来的鱼鳖,满脸惊喜。
正月还没出,打猎打鱼的农户都还窝在家里,他这儿正缺食材。
“韩叔,您满意就行!”李向阳笑着递过去一支烟。
趁着大哥和店里伙计忙着过秤的功夫,他和韩老板说起了示范村建设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