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 > 第113章 当理想撞上利益的铁壁

第113章 当理想撞上利益的铁壁(2 / 2)

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不少官员脸上露出讥诮与不信。有人低声嘲讽:“听闻驸马爷为了给那安庆油田的民夫发些补贴,已是倾其所有,连御赐侯府都要变卖,甚至累及公主殿下典当嫁妆。却不知,修建这横贯南北、耗资亿万之铁路,驸马爷尚有几座侯府可供变卖?空口白话,画饼充饥,如何能取信于天下?”

这些尖锐的议论清晰地传入王卓耳中,他只是嘴角微抿,并未回头寻找声音来源,转而向御座上的朱元璋深深一揖,语气斩钉截铁:“陛下!臣,王卓,愿在此立下军令状!工业发展部,必在保障民夫生计、绝不强征滥役、所有用工皆自愿雇佣的前提下,筹措资金,完成此条铁路之修建!若因此举引发民变,或工程因资金、人力问题半途而废,臣甘愿削去爵位,领受一切国法处置!”

就在众人被王卓的军令状所震慑之时,一个清朗而冰冷的声音响起:“陛下,臣,黄子澄,反对!”

只见黄子澄稳步出班,他没有去看王卓,而是直接面向朱元璋,他的反对,并未纠缠于铁路本身的神奇与否,而是直指王卓政策的核心要害:“陛下,臣反对的,非是铁路,而是驸马所言‘雇佣’之策!徭役,乃编户齐民向朝廷应尽之义务,是田赋、丁口制度之基石,更是千年以来成法!若如忠义侯所言,工业发展部兴修铁路可支付工钱,此例一开,后世效仿,是否朝廷日后兴修水利、筑城铺路、疏浚运河,也皆需支付工钱?朝廷岁入有定数,而此类工程支出却如无底之洞,长此以往,国库如何支撑?此乃动摇国本,变更法度之始,其祸深远,尤甚于钱财之耗!”

黄子澄的话,像一把淬了冰的利剑,精准地剥开了所有技术、财政的争论表象,露出了底下最残酷的真相——制度与权力的博弈。

王卓听着黄子澄条理分明却寒意刺骨的质问,看着周围大多保持沉默或眼神中透露出赞同的官员,再抬头望向那御座上,自始至终如同泥塑木雕般、深不见底的皇帝朱元璋,内心一片冰凉彻骨。他忽然间彻底洞悉了这场争论的本质。

这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他们反对的,或许并非铁路所能带来的实际效益,他们恐惧的,是王卓正在试图撬动的基石。“徭役”二字,不仅仅代表着无偿劳动,它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权力结构,是朝廷(以及依附其上的官僚阶层)能够低成本、甚至无成本驱使亿万百姓的绝对权力象征。

一旦“有偿服役”被确立为合理、合法甚至更高效的常态,他们手中这根最方便、最顺手的权杖就将失效。这无异于从根本上削弱了他们赖以生存和统治的根基。

这就像一个亘古不变的悖论:既得利益者,其地位的维持,往往依赖于底层存在大量廉价、甚至无法议价的劳动力。若人人都能通过自由、有偿的劳动获得尊严与富足,那么“劳心者治人”的优越感与特权,又将依附于何物?

而朱元璋那令人窒息的沉默,本身就是最明确的表态。这位出身布衣、深谙权力之道的开国皇帝,他凭借其超凡的洞察力,或许能预见铁路在军事与经济上的巨大战略价值,甚至能模糊感受到工业化所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但恰恰是这种生产力的爆炸性发展,必然要求并催生与之匹配的、全新的社会关系与制度。皇帝,作为这套延续千年的封建体系最大、最顶端的既得利益者和守护者,他内心深处,真的愿意看到那套他亲手强化、用以牢牢控制每一个阶层、确保朱家江山永固的“洪武体制”,被这来自异世的铁轨碾得松动、乃至最终崩解吗?

答案,似乎就写在他那毫无波澜、却重若千斤的沉默里。

王卓孤身站在宏伟而空旷的奉天殿中央,感受着从丹陛之上和朱紫大臣行列中传来的、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冰冷阻力。他清晰地意识到,他要铺设的,不仅仅是跨越山河的铁轨,更是要与一个延绵数千年、盘根错节的庞大利益体系正面碰撞。这条工业化之路,注定荆棘密布,每一步都将比铸造钢轨本身,艰难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