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京畿风云骤起(2 / 2)

“嗯。”皇帝沉吟片刻,显然在心中快速权衡,“既如此,人犯,连同你带来的这些文书证据,一并移交卫尉寺密牢。朕会亲自指派绝对可靠之人专司审讯。至于那个周圭,他所供述的军中牵连人员名单,你秘密抄录一份,交给兵部尚书高俭,他知道该怎么做。”

“臣遵旨!”李默心中稍定,暗暗松了口气。皇帝此举,老辣而稳妥,既将最核心的人证物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避免节外生枝,同时又开始不动声色地清洗军中被崔氏渗透的势力,剪除其羽翼,却并未立刻直接对崔家这棵大树挥刀,给了各方缓冲和反应的余地,也避免了朝局瞬间失控。

“你此次北境之功,不畏艰险,查明弊案,稳定军心,朕记下了。新式火炮之事,范永年上了请功折子,边军士气为之大振,此乃固疆安邦之大善。”皇帝的语气缓和了些许,带着一丝嘉许,“一路劳顿,想必也辛苦了,先回府好生休息吧。明日大朝,关于北境之事,不必主动提及细节,朕自有安排。”

“谢陛下体恤!臣告退!”李默再次恭敬行礼,然后低着头,缓缓退出侧殿,每一步都走得沉稳。

直到走出宫门,被外面清冷的秋风迎面一吹,李默才惊觉自己的中衣后背竟已被一层细密的冷汗悄然浸湿,紧贴在皮肤上,带来冰凉的触感。与皇帝这番看似平静的奏对,实则步步惊心,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皇帝的态度已然明确,他要借此案整顿军械积弊、敲打甚至削弱崔氏及其背后的势力,但绝不愿看到朝局瞬间失衡,引发不可控的动荡。自己这把刀,既要足够锋利,能斩开迷雾,又要懂得何时该锋芒毕露,何时该收敛入鞘,一切需循着皇帝的节奏和心意。

回到别院,李默即刻着手安排移交人犯物证事宜,此事关系重大,由沈统领亲自带精锐人手押送,前往卫尉寺。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外界无人知晓这几辆看似普通的马车里,装着足以掀起腥风血雨的秘密。

处理完这一切繁杂事务,李默才终于得以卸下部分重担,踏上回府之路。天色已近黄昏。

忠勇侯府门前,灯笼高挂,老管家福伯早已率领一众得力仆役翘首以盼,人人脸上都带着期盼与担忧交织的神情。见李默的车驾缓缓驶来,众人连忙整齐跪地迎接。

“恭迎侯爷回府!”

李默下车,目光扫过熟悉的府门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心中涌起一丝难得的暖意,但旋即被更多的责任和警惕压下。他快步上前,亲手扶起鬓角斑白的老管家:“福伯,这些日子,家中上下,辛苦你了。”

“老奴分内之事,不敢言辛苦。侯爷能平安归来,便是天大的喜事。”福伯抬起头,眼眶微微发红,仔细地打量着李默,见他虽面带倦容,风尘仆仆,但眼神依旧清亮有神,身形也挺拔如松,这才略略放下心来,只是眼底深处那抹忧色仍未散去。

进入府中,李默先是径直去给母亲赵氏老夫人请安。赵氏见到儿子安然归来,自是欢喜欣慰不已,拉着手仔细端详,絮絮叨叨说了好些关切的话语,又忙不迭地吩咐下人赶紧准备热水、饭食,生怕儿子饿着冻着。

从母亲院中出来,李默脸上的温情便渐渐收敛,恢复了平日的沉静。他沉声问跟在身后的福伯:“我离京这些时日,府中一切可还安稳?周氏可还安分?三娘的病可大好了?”

福伯趋前一步,低声道:“回侯爷,周姨娘依旧遵令禁足在其院中,日常用度皆按例供给,并无异动。三娘子身子已大好,风寒尽去,只是人清减了些,还需静养。只是……”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几分谨慎,“约莫半月前,九皇子府上曾派人送来一份‘百年老参’,说是听闻老夫人近日睡眠不安,特送来给老夫人安神补身用的。老奴按府中规矩收下,仔细检查无误,并着人试过无事后方才送入老夫人房中。此外,府邸周边虽有些陌生眼线,但并未有其他异常举动。”

九皇子?李默目光微不可察地一凝。这位以贤德闻名的皇子,动作倒是快,示好的手段也如此“贴心”。在这敏感时刻,这份“补品”背后的含义,耐人寻味。是单纯的拉拢,还是试探,亦或是更深的算计?

“知道了。”李默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府中戒备不得放松,尤其是夜间巡更,要加倍仔细。凡有陌生面孔接近府邸,或是有任何可疑迹象,一律详细记下,随时上报于我。”

“是!老奴明白!”福伯郑重应下。

是夜,李默独坐于书房之中,并未急于入睡。案头,那半块触手冰凉的玄铁令牌在灯下泛着幽暗的光泽。京中的暗流比他预想的还要深沉湍急。皇帝、太子、看似超然实则活跃的九皇子、树大根深的崔家……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相互纠缠博弈。他虽携北境之功归来,看似在局中占据了一丝主动,但实则如同怒海行舟,一步踏错,便可能被巨浪吞噬,万劫不复。明日的大朝会,将是各方势力的第一次正面碰撞与试探。

窗外,月色清冷,如水银泻地。京城繁华的万家灯火之下,不知有多少阴谋正在暗处悄然酝酿,等待着爆发的时机。

翌日大朝,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风暴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