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立刻噤声,垂首听旨。
“幽州大捷,乃前线将士用命之功,岂容置疑?李默献器有功,临阵有为,朕心甚慰。”皇帝目光扫过群臣,“赏功之事,朕自有决断。兵部,即刻拟个章程上来。退朝。”
皇帝没有当场拍板,但态度已然明确:李默的功劳,他认!而且要赏!这让太子一系的官员心中暗自凛然,而九皇子一系则有些失望。
退朝后,皇帝回到御书房,却单独召见了林相。
“林爱卿,对于李默之功,你以为该如何赏赐?”皇帝看似随意地问道。
林相沉吟片刻,缓缓道:“陛下,李默之功,确系非凡。然其年轻,骤登高位,非福也。且其志似不在寻常官爵。老臣以为,赏赐当厚,却不宜即刻授予显要实职。或可厚赏金银田宅,擢升其爵位,忠勇侯已是侯爵,或可加封食邑、赐予殊荣,于工部或军器监挂一虚职,令其专司火器改进推广之事。待其年资稍长,根基稍稳,再委以重任不迟。如此,既可酬其功,又不至使其成为众矢之的,亦全其钻研格物之长。”
老宰相心中明镜似的,李默这样的特殊人才,既要用,也要防。用其才,防其变。过快的提升只会害了他,也会打破朝堂微妙的平衡。
皇帝听罢,微微颔首。林相之言,老成谋国,正合他意。他现在需要李默继续改进火器,增强国力,但并不希望李默过早地卷入最核心的权力漩涡。适当的保护和控制,是必要的。
“爱卿所言甚是。便依此议吧。”皇帝做出了决定。
与此同时,幽州城内,李默并未过多关注京城的风波。他深知功劳越大,麻烦也会越多。他一边协助郭韬、崔勉处理战后事宜,一边忙着更重要的事情——总结火炮在实战中的经验教训。
他带着王铁锤等工匠,仔细检查每一门经历过战火考验的火炮,记录下炮身的磨损、裂纹、变形情况,分析不同装药量、不同弹种的实际效果,总结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被汇集起来,成为改进下一代火炮最宝贵的财富。
王铁锤等人看着李默亲自爬进炮膛检查,无不为他的专注和严谨所折服。这位年轻侯爷不仅带来了奇迹,更有着他们从未见过的务实精神。
他还抽空去看望了受伤的韩震。韩震在那次夜袭中身中两箭,失血过多,但总算挺了过来。看着为自己拼杀至此的忠心部下,李默心中感慨万千,嘱咐他好生休养,所有战死护卫的抚恤加倍,家小由侯府奉养。
韩震挣扎着想行礼,被李默按住。这个铁汉眼中闪着泪光,嘶声道:“侯爷,弟兄们...死得值!咱们的火炮...真厉害!”简单的话语,却让李默心头沉甸甸的。每一声火炮的轰鸣,背后都是无数人的牺牲。
这一日,郭韬找到李默,神色略显凝重:“李同知,京师来了消息。关于封赏之事,朝中争议不小。陛下虽有意重赏,但恐...恐最终结果,未必能完全体现同知之功啊。”
李默闻言,神色平静,仿佛早已料到:“郭帅放心,默研制火器,本为强军卫国,非为爵禄赏赐。陛下能认可此物于国有利,允默继续钻研,便是对默最大的封赏。”
郭韬见他如此豁达,不禁心生敬佩,又道:“另有一事,陛下密旨,命本帅选派得力人手,护送同知及所有火炮、工匠、相关图谱资料,即刻返京。此间战事已了,陛下要亲自见你,并要工部、军器监全力协助你,尽快将火器量产,装备边军。”
返京!
李默心中一动。终于要回去了。带着战功,带着成熟了许多的火炮技术,也带着更多的未知与挑战。京城的漩涡,比之边关的血火战场,恐怕只会更加凶险。那些明枪暗箭,那些笑里藏刀,那些看似温和却致命的算计...
他点了点头:“默遵旨。这就去准备。”
数日后,一支特殊的车队在精锐骑兵的护卫下,悄然驶离了满目疮痍的幽州城,向南而行。
车上,装载着几门功勋卓着却也已伤痕累累的火炮,以及无数浸透了鲜血与汗水的数据、图纸,还有一颗愈发沉稳、却也更加坚定的心。
李默回头望了一眼渐行渐远的幽州城墙,心中默念:无论前路如何,我必将这火炮之道走下去。为了那些死去的将士,为了不再有如此惨烈的守城之战。
凯旋之路,亦是新的征途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