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灌溉协会的周教授缓缓放下青瓷水杯,先刻意咳了两声。
杯底与桌面碰撞的轻响,刚好压住了张教授没说完的话。
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戴着金边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得像深潭。
手里的测试报告被捏出明显折痕。
他没接张教授的话头,直接将报告推到桌中央,动作缓慢却严肃。
纸张摩擦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秦小姐,我们按您的参数做了三次流体力学模拟,发现一个严重问题。”
会议室空气瞬间凝固,低头记录的专家们纷纷抬头。
笔尖悬在纸页上,目光齐刷刷投向周教授,连呼吸都放轻了。
“疏水膜与棉线的协同效应,让集水效率达到3升\/小时。”周教授的声音不高,却像巨石砸进湖面。
“这个数据…超过了现有理论的认知上限!”
他指向报告上的公式,指尖因用力泛白:“现有流体力学理论认为,85%湿度、22c时,这种医用级疏水膜的最大效率是1.5升\/小时。”
“这是全球无数实验室验证的结论,有明确公式q=k·A·Δt·Rh——k是膜传导系数,A是膜面积,Δt是温差,Rh是相对湿度。”
他扶了扶眼镜,语气满是困惑:“但您用同样的膜,同样的环境,效率翻了一倍。”
“我们反复代入公式,甚至调整误差系数,都得不到3升的结果。这不符合现有科学体系!”
会议室彻底安静,只剩空调出风口的微弱风声。
其他专家纷纷点头,有人揉着眉心,显然被“反常”数据困住了。
刘教授拿起笔,顺着公式推导半行,笔尖停在“1.5升\/小时”上。
他抬头看向秦翡,眼神带着探究:“周教授说得对。我们团队独立计算,就算把棉线引流效率算到最大,最多也只能到2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