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覆灭的余波,如同暴雨洗刷过的天空,最初还带着一丝血腥与肃杀的气息,但很快便被一种更加清新、蓬勃的生机所取代。
旧贵族联盟的经济绞杀与随之而来的暗杀风暴,非但没有摧毁三郡的新政根基,反而如同一次残酷的淬火,使得以“大秦之道”为纲领的经济新秩序,在磨砺中变得更加坚韧、稳固。
陈县的市集,再次成为了观察三郡经济生态的最佳窗口。
与不久前的恐慌、拥挤和怨声载道截然不同,如今的市井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繁荣。
粮店前的长龙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从容选购的市民。
悬挂在店门口的价格水牌,上面的数字变得稳定而亲民。
“上等粟米,七十五钱一斗,三日未变了。”一个挎着篮子的妇人看着价牌,满意地点点头,对身旁的同伴说道,“比前两个月那疯涨的时候,可是便宜了近一半!这才像话嘛!”
盐铺、铁匠铺前亦是如此。
盐价回落到了寻常百姓能够轻松承受的水平,铁料和铁器的价格也趋于合理。
曾经因物价飞涨而紧锁的眉头,如今都舒展开来,人们的脸上多了几分踏实的笑容和对于未来的笃定。
这种平稳,并非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压制,而是源于流通效率的本质提升和信心的恢复。
在集市中心专门设立的“契约咨询与备案点”,几名市掾属吏忙得不亦乐乎。
不少进行大宗交易的商贾,甚至是进行田宅买卖的普通人,都会主动前来,要求使用那印制精良、条款清晰的《官定标准契约范本》。
“用这个好,用这个好!”一个售卖牲畜的商贩对买主热情地推荐,“白纸黑字,权责清楚,去官府备个案,心里踏实!再也不怕日后扯皮!”
那买主也欣然同意:“正是!以往私契,总怕有坑。这官契明白,用了放心!”
契约的标准化,极大地减少了交易前的磋商成本和交易后的纠纷可能,使得商品和资金的流动更加顺畅高效。
而“信约评等”的初步试行,更是如同给这片商业土壤施加了无形的肥料。
商贾们开始珍惜自己的“信约”记录,因为一个好的评价,意味着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甚至在官府的采购中获得优先权。
官营经济与私营经济,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在“标准契约”和“信用”框架下,形成了奇妙的互补与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