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郡,一个普通的里聚。
老农周老四看着家中见底的粮缸和那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正对着贫瘠的田地发愁。
去年收成本就不好,今年开春若再买不起好种子,雇不起人帮忙,这日子可就真过不下去了。
听说邻村有人去借了印子钱,那利息高的吓人,他连想都不敢想。
就在这时,里正敲着锣,带着一名年轻的借贷司吏员来到了村中打谷场。
“乡亲们!静一静!天大的好消息!御史大人体恤我等艰难,特设‘国家借贷司’,发放‘青苗贷’!助我等春耕!”
周老四和村民们将信将疑地围拢过去。
那年轻吏员站在一块石头上,大声宣讲:“此‘青苗贷’,专为春耕设立!凡我大秦编户,皆可申请!用于购买种子、农具、雇工,利息极低!秋后还粮即可!有此契约为证,绝无欺诈!”他手中高举着那份官府印制的标准借贷契约。
周老四挤到前面,颤抖着声音问:“后生……这,这利息……到底多少?真的秋后还粮就行?”
吏员笑着大声回答:“老丈放心!视具体情况,最低可至无息!最高也不过市面寻常借贷的三成!一切明明白白写在契约里,由官府作保!”
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无息?低息?官府作保?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
周老四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按照吏员的指引,提供了自己的户牒,说明了困境和借贷需求(购买良种、租赁耕牛一日),并在那份权责清晰的契约上,按下了自己的指模。
手续比想象中快得多。
不过两日,那名吏员去而复返,竟然真的带来了一个小布袋,里面是足够他五亩地使用的、颗粒饱满的良种,还有一张盖着官印的、可以凭此在官营牛马行租赁一日耕牛的凭证!
“周老丈,这是您申请的‘青苗贷’物资,请清点收好!秋后,按契约约定,偿还同等品质的粟米即可!”吏员态度和蔼,将东西交到周老四手中。
捧着那袋沉甸甸的种子和那张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赁牛凭证,周老四的老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朝着陈县方向连连磕头:“青天大老爷!张青天!陈青天!活命之恩啊!小老儿一定好好种地,秋后一定如数归还!”
类似的情景,在三郡无数个如同周老四这般陷入困境的农户家中上演着。
第一批“青苗贷”如同及时雨,在春耕前最关键的时节,精准地发放到了无数急需的农户手中。
效果,立竿见影。
原本因物价飞涨而充满怨气和恐慌的乡村,迅速被一种感激和希望的情绪所取代。
田地里,农夫们忙碌的身影充满了干劲,因为他们看到了秋收的希望。
民心的裂痕,被这“雪中送炭”的义举,开始有力地弥合。
国家借贷,这步棋,不仅稳住了经济战的阵脚,更深深地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