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的裁决,如同定海神针,瞬间平息了百家论政掀起的滔天思想巨浪,却也以其无上权威,将这浪涛的力量,导入了帝国意志的洪流之中。
喧嚣过后,是更加高效、更加不容置疑的行动。
诏书在次日便明发天下,不再仅仅是宣告论政结果,而是以律令的形式,将“大秦之道”刻印在帝国的运行法则之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百家论政,辩理明道,今已有决。御史张苍所陈‘法为干,德为辅,工为基,礼为饰,势为用’之论,深契朕心,当为我大秦立国之本,治国之要……”
诏书内容迅速传遍咸阳,并以惊人的速度通过驰道和驿站系统,向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扩散。
紧接着,一道道具体的政令从丞相府(尽管李斯心情复杂,但执行始皇意志他从不懈怠)和相关的官署发出,如同精密的齿轮开始咬合转动。
最重要的举措,便是成立“典要编纂司”,由张苍亲自主持,抽调博士宫中学识渊博、且对新政持开放态度的博士,以及御史府、司空府等衙门的干吏参与。
他们的任务,便是以张苍论政台上阐述的核心思想为纲领,融合现行秦律的精华,并择取百家学说中“有用”的部分,编纂一部名为《大秦典要》的宏篇巨着。
“《典要》之编,非为汇集空言,”张苍在第一次编纂会议上,对汇聚而来的众多学者官吏明确指示,“其要在‘用’!法理篇,需明晰律条,阐释其‘定分止争’之精义,使官吏执律有据,百姓知法守界。德化篇,需摘取儒家孝、悌、忠、信之核心,阐述其于稳定家庭、和睦乡里、忠诚国事之价值,并思考如何与律法赏罚相结合。工械篇,需总结墨家及天下能工巧匠之技艺,制定标准,推广良法,阐明‘工’乃富国裕民之基。礼仪式篇,需规范朝仪、官仪、民仪,使其成为明确尊卑、彰显威仪、和谐人伦之‘饰’,而非束缚民生之枷锁……”
张苍的构想清晰而务实,他要的不是一本掉书袋的经典,而是一部能够指导帝国实际运行的“治国百科全书”。
参与编纂的儒生们发现,虽然儒家思想不再居于主导地位,但其核心价值被吸纳、被重视,甚至被赋予了律法支撑,这让他们在失落之余,又看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
与此同时,另一项引人注目的任命下达:博士叔孙通,被任命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下属的“礼仪使”,专职负责制定和完善大秦朝廷的各项礼仪制度,尤其是朝会、祭祀、庆典等重大活动的仪轨。
这道任命,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因淳于越溃败而士气低落的儒家阵营。
“叔孙博士,此乃天赐良机啊!”一位年轻儒生激动地对叔孙通说道,“陛下虽未独尊儒术,但让我等负责制定礼仪,这正是承认了我儒家‘明尊卑,别贵贱’之学的价值!”
叔孙通抚摸着刚刚送来的官印和绶带,脸上早已不见了论政台上的惶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与深思。他比这些年轻人看得更远。
“不错,此确是我儒家之机。”
叔孙通缓缓道,眼中闪烁着务实的光芒,“然,切记陛下之言,我等所制之礼,乃‘饰’,是为帝国秩序添彩,而非主干。故,断不可再泥古不化,奢谈复古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