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秦:我的秦律能斩神 > 第277章 张苍的终极答案——“法为底线,教化为先”

第277章 张苍的终极答案——“法为底线,教化为先”(1 / 2)

赤松子那“人心何以规?”的诘问,如同来自九天之上的寒冰咒语,瞬间冻结了张苍翻涌的思绪,也凝固了整个咸阳宫前广场的空气。

那轻飘飘的四个字,却重若千钧,压得人喘不过气,因为它直指一切人间秩序构建中最幽深、最不可控的变量——人心。

台下,叔孙通几乎要抚掌称快,脸上难以抑制地流露出“柳暗花明”的兴奋。

儒家“教化人心”的价值,在此刻被凸显到了极致!

李斯嘴角噙着一丝冷冽的弧度,他深知,这个问题是法家理论天生的阿喀琉斯之踵,他倒要看看,这个锋芒毕露的后辈,如何填补这理论上的天堑。

百官之中,窃窃私语声再起,这一次,带着更多的怀疑与审视,投向台上那孤立的身影。

御座之上,嬴政的目光如同实质,穿透冕旒,落在张苍身上,那目光中蕴含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期待这个年轻人,能否再次带来惊喜,跨越这连他都时常感到棘手的终极难题。

张苍站在原地,仿佛能听到自己血液奔流和心脏沉重跳动的声音。

赤松子的问题,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他之前构建的秩序蓝图中,那片最为模糊和脆弱的区域。

是的,律法可以规范行为,可以借助国运压制具象化的神怪,但它无法直接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扼杀一个恶念,去催生一份善心。

强行用律法去规制思想,那将是比暴政更可怕的噩梦,只会催生更多的伪善与压抑。

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陈县学堂里孩童朗朗的读书声,田间地头老农因《田律》保障而露出的踏实笑容,工坊中工匠因改良织机获得奖赏时的激动,墨荆在调试机关时那专注而充满创造力的眼神,章邯麾下士卒因军功授爵而挺直的脊梁,还有始皇那扫灭六合、书同文车同轨的磅礴气魄……

这些画面,如同散落的珍珠,在他思维的丝线下,被迅速串联起来。

他深吸了一口气,那气息悠长而深沉,仿佛将广场上所有的凝重与质疑都吸入了肺腑,要在其中炼出真金。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之前的凝重与短暂的茫然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与坚定,一种仿佛勘破了层层迷雾,终于得见星辰大海的豁然。

他上前一步,不再是防守的姿态,而是如同一位即将颁布新秩序的立法者,目光平静地迎上赤松子那深邃的眼眸。

“赤松先生。”张苍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人心的力量,“先生之问,如暮鼓晨钟,惊醒梦中之人。苍,再次拜谢先生指点迷津。”

他先是诚恳地承认了对方问题的价值,随即,话锋展开,如同展开一幅宏大的治国画卷:

“先生问,律法可能规束人心?苍的答案是——不能,亦不应!”

这斩钉截铁的“不能亦不应”,让所有人都是一愣,包括赤松子。

张苍继续道,语气清晰而坚定:“律法之作用,在于划定行为之底线!何为底线?即不可逾越之红线,是维系社会存续最基本的要求!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盗窃者罚!此乃底线!触之,则必受惩戒,以此彰显公平,震慑宵小,保障亿兆黎民最基本之安全与权益!此乃律法存在之根本意义,亦是其力量的边界!”

他明确界定了律法的职能范围——管行为,定底线。

“然,”他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一种构建体系的激情,“治国平天下,岂能仅靠划定底线?若仅以底线要求民众,则民将趋于底线,社会将充斥冷漠与算计,何来温情?何来道义?何来真正的繁荣与和谐?”

他目光转向台下神色各异的叔孙通及其身后的儒家弟子,朗声道:

“故,治国非仅靠底线!需如方才叔孙先生所言,兴教育,明礼仪!此非空谈,而是‘正人心’之上限引导!通过官学、乡塾,教化万民,使其知廉耻,明是非,懂忠孝,讲信义!使道德不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化为崇高的追求!律法划定不能做什么,而教化引导应该做什么!此乃提升民心之阶,铸造国家之魂!”

他肯定了儒家“教化”在提升道德上限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随即,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中带着金石之音:

“亦需如墨家,发展工械,改进农具,兴修水利,畅通道路!此非奇技淫巧,而是‘解决争端之基础’!百姓仓廪实,方能知礼节;衣食足,方能知荣辱!若人人皆能通过勤劳富足安居,许多因贫瘠困顿而生的偷盗、争斗,自然消弭于无形!改善民生,是从根源上减少矛盾,夯实秩序之基!”

他赋予了墨家科技以解决社会问题、奠定物质基础的宏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