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城内,标准化生产线轰鸣作响,战争利器源源不断;
而在地面之上,一场同样深刻、却更加润物无声的变革,正随着墨家技术的下放,悄然改变着三郡百姓的日常生活。
墨荆深知,真正的力量不仅源于锋利的爪牙,更源于广泛而坚实的民心根基。
技术,不应只是高悬于庙堂的利器,更应成为滋润万民的甘霖。
在张苍和陈平的全力支持下,一系列脱胎于机关城研发成果,但经过简化、降低成本、便于推广的民用机关技术,开始通过官营工坊和新政推行司的渠道,迅速普及到三郡的城城乡乡。
颖川郡,某处依山傍水的村庄。
一座巨大的、结合了齿轮传动与连杆机构的新式水车在河水中缓缓转动,它比旧式水车效率高出数倍,轻易地将河水提上高岸,注入新修整的沟渠,流向曾经干旱的坡地。
老农抚摸着被清水浸润的泥土,看着田里绿油油的禾苗,激动地对负责推广的小吏说:“这水车……真是省了大力气了!往年这时候,全家老小都得挑水,累断腰也浇不了几亩地。现在好了,这大家伙自己就能把水送上来!张青天和墨先生,是真心为我们着想啊!”
陈郡,官营纺织工坊外。
一群妇人围着几台新式的多锭纺车和改良织机,啧啧称奇。
工坊的女管事亲自演示,只见纱锭飞转,麻线如同有了生命般被迅速纺出;织机咔哒作响,原本需要数日才能织就的布匹,如今效率倍增。
“这织机,真的这么快?”
“租用价格还不贵,织出的布还能卖给官府换钱?”
“俺也想学!有了这手艺,家里也能多份进项!”
希望,在妇女们眼中闪烁。
技术的普及,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赋予了普通百姓,尤其是妇女,改善经济状况的能力。
而最让百姓感到震撼,乃至视为“神迹”的,则是在陈县郊外试点建立的 “地热温室”。
墨荆巧妙地将机关城利用地热能源的部分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
她选择了一处地热资源丰富的区域,建造了数座覆盖着特制透明材料(由鱼胶、桐油和少量水晶粉末制成,透光且保温)的大型棚屋。
棚屋地下铺设了利用地热循环的管道网络,使得棚内即使在严寒冬季,也能保持适宜作物生长的温度。
这一日,张苍、墨荆与陈平亲自来到温室视察。
推开厚重的保温门帘,一股混合着泥土芬芳与蔬菜清香的暖湿空气扑面而来,与门外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
只见棚内温暖如春,一排排整齐的田垄上,翠绿的菜苗茁壮成长,番茄挂果,黄瓜垂架,甚至还有一些在这个季节本应绝迹的绿叶蔬菜,都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