魇犼的沉寂与“无神区”的确立,如同为陈县这片土地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洗礼。
不仅仅是驱散了邪祟,更仿佛涤荡了某种积压已久的沉疴,唤醒了这片土地本身蕴藏的生机与潜力。
变化最先体现在土地上。
春耕时节,农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本需要精心施肥、反复耕耘才能保持肥力的田亩,今年竟变得异常松软肥沃。
黝黑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秧苗插下去,几乎不见缓苗期,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茁壮成长,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远比往年同期茂盛。
老农王卯(曾与李肆争田的那位)蹲在自家田埂上,捧起一把泥土,激动得手指都在颤抖:“神了!真是神了!这地……这地好像活过来了!多少年没闻到过这么正的土腥味儿了!张青天的法碑……这是真的得了天地认可,在反哺我们这些庄稼人啊!”他对着城中心方向连连作揖,眼眶湿润。
不仅是他,几乎所有农户都迎来了多年未有的好墒情、好长势。
田间地头,充满了对丰收的期盼和欢声笑语。
城内的工匠区域,变化同样惊人。
官营匠作工坊自然是核心,但就连那些私人开设的铁匠铺、木工作坊,也仿佛集体开了窍。
老师傅们发现自己打造器具时,手感前所未有的顺畅,思路也格外清晰,一些以往难以把握的火候、力道,如今竟能轻松掌握,打造出的成品质量普遍提升了一个档次。年轻学徒的学习速度也明显加快,仿佛悟性都提高了。
“奇了怪了,老子打了一辈子铁,这几天感觉像是头一回摸锤子似的,浑身是劲,脑子里还净冒新点子!”一个满脸络腮胡的铁匠举着自己刚打造出的一柄寒光闪闪的柴刀,啧啧称奇。
“我看啊,是咱们陈县的风水变了!没了那些乌烟瘴气的鬼东西,天地清明,咱们这心里也亮堂,手自然就巧了!”旁边一位老木匠捋着胡须笑道,他刚刚完成了一套榫卯结构极其精巧的家具。
商业也随之空前繁荣。
道路畅通,治安良好,加上官营工坊出产的质优价廉的布匹、农具带动,以及各地商贾对“无神区”的好奇与向往,使得陈县市集每日人声鼎沸,货物流转极快。
来自齐地的海盐、来自巴蜀的漆器、来自吴越的丝绸……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交易公平,罕有欺诈,市掾(管理市场的官吏)甚至发现自己清闲了许多,因为纠纷实在太少。
更令人称道的是民风。
随着噩梦、邪祟的彻底消失,以及生活实实在在的改善,百姓心中最后一丝不安也烟消云散。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竟在这乱世之中,渐渐成了陈县的常态。
邻里和睦,互助成风,整个县城弥漫着一种久违的、令人心安的祥和气息。
这一日,县衙外来了几位风尘仆仆的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