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哀兵为礼(2 / 2)

楚宴也沉声道:\"老夫人放心,我会用生命守护晚晚,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百姓。\"

士兵们和流民们纷纷上前,帮忙掩埋墓穴。泥土落下的声音沉重而肃穆,仿佛在为这位可敬的老人奏响最后的挽歌。很快,一座新坟出现在众人面前,墓碑上刻着\"慈祖母苏老夫人之墓\"几个大字。

葬礼结束后,苏晚独自站在墓前,望着新立的墓碑,心中百感交集。秋风拂过她的孝巾,带来远处百姓的啜泣声。她突然转身,对着尚未散去的军民们,高声说道:

\"各位乡亲父老,各位将士们!我的祖母一生善良,最是心疼百姓。她常对我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今她老人家仙逝,我想以她老人家的名义,设立一座'义仓',专门救济那些贫困的百姓和无家可归的流民。以后,凡是昭都境内有困难的百姓,都可以到义仓领取粮食和衣物!\"

人群先是寂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好!苏夫人英明!老夫人仁德,苏夫人仁德啊!\"感激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楚宴走到苏晚身边,目光中满是赞许与支持:\"晚儿,你这个决定太好了!老夫人在天之灵,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的。我立刻下令,从粮仓中调拨一万石粮食和五千匹布料,作为义仓的初始物资。另外,再安排专人负责义仓的管理,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送到有需要的百姓手中。\"

\"多谢夫君!\"苏晚感动地说道,泪水再次涌出,但这一次,是欣慰的泪水。

消息传开,整个昭都都沸腾了。士兵们和流民们纷纷主动帮忙,有的搭建仓库,有的搬运粮食和布料,有的整理衣物。一位老木匠带着徒弟们连夜赶制货架,说是要报答老夫人曾经赠药之恩;几个妇人拿出自己珍藏的绣线,在布袋上绣上\"慈恩\"二字。

短短五日,一座崭新的义仓就在城东建成了。义仓采用青石砌筑,屋顶覆以黛瓦,显得朴素而坚固。大门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苏老夫人义仓\"六个大字,这是楚宴亲笔所题。匾额下方,还刻着老夫人的画像,画中的老夫人慈眉善目,仿佛仍在注视着这片她牵挂的土地。

义仓内,粮食和布料堆积如山。新麦的香气与布匹的棉麻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让人安心的气息。专门负责管理义仓的士兵们正在有条不紊地登记着前来领取物资的百姓信息。霍奔特意挑选了几个识文断字的士兵负责此事,要求他们必须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个前来求助的百姓。

义仓开放的第一天,门前就排起了长队。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领到粮食后,颤巍巍地走到老夫人画像前,深深一拜:\"老夫人,您的大恩大德,小老儿没齿难忘!\"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领到布料后,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负责发放物资的士兵连连道谢。

苏晚经常来到义仓,她不让士兵通报,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着物资发放的情况。有时她会走上前,与领取物资的百姓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当她发现有些老人行动不便时,便立即安排士兵送货上门;当她得知有孩童因家贫无法上学时,又在心中酝酿着设立义塾的计划。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义仓的匾额上,为那几个大字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苏晚站在义仓前,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祖母虽然走了,但她的爱和善良,将通过这座义仓,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留在每一个受助百姓的心中。

远处,昭都的城墙在夕阳中投下长长的影子,城楼上巡逻的士兵身影挺拔。苏晚轻轻抚过义仓门前的石柱,仿佛能感受到祖母慈祥的目光。她抬起头,望向西方天际最后一抹霞光,在心中默念:祖母,您看见了吗?您未竟的心愿,晚儿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