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革新的大政方针与潜在障碍均已理清,接下来,由谁来主导这艘即将启航的帝国巨轮,便成了关键。
杜远适时地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建议:“陛下,盐铁乃国家之命脉,此次革新,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关乎国运兴衰。臣以为,若能由太子殿下亲自牵头,挂帅主持这‘大唐盐铁总公司’的筹建与初期运作,最为妥当,亦最能彰显朝廷决心。”
“哦?由承乾牵头?”李世民目光微动,露出思索之色。他自然明白杜远此议的深意。
“正是。”杜远清晰地阐述理由,声音沉稳有力,“其一,此乃不世之功,若能成功,则太子殿下于国于民立下赫赫功勋,能极大稳固国本,提升其在朝野上下、军民人心中的威望与分量,此乃‘送功’于储君,利在千秋社稷之稳固。”
“其二,太子殿下身为储君,身份尊贵无比,由他出面总揽大局,足以震慑各方心怀叵测之宵小,彰显朝廷对此事的绝对重视与不容置疑之决心,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阻力和非议。”
“其三,”杜远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长孙无忌,继续道,“此事牵扯利益格局巨大,由太子殿下总揽全局,可确保最终利益分配之公平公正,避免某些世家大族或权臣借机坐大,尾大不掉,从而真正将国家命脉产业,牢牢掌控于陛下与皇家手中,永绝后患。”
“至于具体运作事宜,”杜远思路缜密,继续补充,“太子殿下可挂总裁之名,把握大政方针与战略方向。
具体的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细则落实,则由臣等负责推进执行。关于公司的股份构成,在当前阶段,亦需严格保密,以防小人作祟。臣建议,朝廷占三成五,确保绝对控股;臣以所贡献之技术与管理方略入股,占两成;赵国公以其现有之盐田、矿场、工匠、渠道等资源,经公允评估后折算,占一成五;另外两成给梁国公、郑国公、莱国公、卢国公、卫国公 、胡国公、鄂国公。
剩余一成,作为日后之期权池,奖励分配给在此番革新中有杰出贡献的官员或技术工匠。而赵国公的实际占股比例,以及太子殿下深度参与并主导此事之内情,目前仅限陛下、太子、赵国公与臣四人知晓即可,切不可外泄,以免节外生枝,打草惊蛇。”
这一番周密安排,既高瞻远瞩地考虑了政治影响与皇权稳固,又细致入微地兼顾了实际运作的效率与利益平衡,尤其是将这不世之功和主导权明确归于太子李承乾,深合李世民巩固储君地位、为后世铺路的帝王心术。
他越听越是满意,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决断的笑容,最终拍板定论:“好!杜爱卿思虑周全,老成谋国!此事,便如此定下!即日起,便由承乾牵头主理,你二人须鼎力协助,务必使此革新大业,顺利推行,早日功成!”
最大的障碍已然扫清,顶层设计也已确立,接下来,便是如何顺理成章、不引人非议地解除李丽质与长孙冲那桩已不合时宜的婚约了。对此,杜远早已谋划好了关键一步——引导舆论,以科学之理,破千年冰封。
数日之后,由铁面直臣魏征负责主编、在士林和民间影响力与日俱增的《长安报》,在其并不起眼的副刊版块,谨慎地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杜家村医学院”的学术文章。文章的主笔人,赫然是德高望重、被尊为医道泰斗的孙思邈,以及近年来醉心医学、颇有建树的吴王李恪。
这篇题为《慎血缘以绵嗣续论》的文章,以极其严谨、客观、甚至略带枯燥的学术笔触,首次系统性地向公众阐述了“近亲婚配”对于后代子嗣健康可能产生的严重危害。
文中通篇未提及任何具体人物,而是引用了大量号称由杜家村医学院(实则融合了杜远提供的核心理论与孙思邈、李恪等人多方核查、验证的古今案例)收集整理的“数据”和“典型病例分析”。
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指出,表兄妹、堂兄妹等三代以内血亲结合,其孕育的子嗣出现早夭、智力发育迟缓或缺陷、形体器官畸形等异常状况的概率,远高于毫无血缘关系的婚配者。
文章巧妙地从“气血同源,弊生于亲”的传统医学理论入手,层层递进,再结合看似经过广泛“调查统计”才得出的惊人结论,娓娓道来,虽然其核心观点足以惊世骇俗,撼动宗法伦理,但其整个论证过程却显得有理有据,逻辑严密。
尤其是孙思邈这块医林金字招牌和李恪的亲王身份共同署名,更是为这篇文章赋予了无可置疑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这篇文章,起初如同投入浩瀚湖面的一颗小石子,并未立刻激起惊涛骇浪,只在少数有心关注的医者和学者中引起低语。
但很快,就在某些“有心人”(自然是杜远和李世民暗中安排的力量)的顺势引导与士大夫、读书人之间的私下交流讨论中,迅速发酵,如同暗流涌动。
“竟有此事?孙神医和吴王殿下联名着述,引经据典,想必绝非空穴来风!”
“细思极恐……回想起来,似乎确有其事,我那远房一表亲家便是……”
“若此论为真,那以往许多被视为‘亲上加亲’的美谈佳话,岂非……唉,细思极恐!”
“此乃关乎血脉传承、人伦大道、家族兴衰之根本,不可不察,不可不慎啊!”
科学的力量,如同初春悄然融雪的暖阳,开始无声无息地撬动那根深蒂固、延续千年的传统观念坚冰。
一股质疑、反思近亲结婚合理性的潜流,开始在长安城的茶楼酒肆、士人书房乃至深宅内院中默默涌动,迅速向更广阔的地域扩散,为接下来皇室即将顺势宣布的、那个“出于对公主殿下及长孙家族后代健康高度负责”而做出的重大决定,铺垫了坚实而无可指摘的舆论与理论基础。
一切,都在杜远的精准谋划与推动下,沿着既定的轨道,平稳而不可逆转地向前推进。新风,不仅吹入了朝堂,更开始涤荡世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