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老李,你想屁吃了! > 第169章 为了太子,各自破釜沉舟。

第169章 为了太子,各自破釜沉舟。(2 / 2)

最初,当锋利的手术刀划开发冷、失去弹性的皮肤时,李恪的手腕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胃里翻江倒海。

但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兄长李承乾那双绝望中透出渴望的眼睛,是杜远描绘的那条需要被拯救的腿,是父皇沉甸甸的期望。他猛地一咬舌尖,尖锐的痛感驱散了眩晕,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专注。

他开始了枯燥而残酷的练习。切开,分离,暴露骨骼。杜远送来的早期钢钉样品和特制的复位钳、骨钻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在狭窄的创口内,如何精准地避开那些染色的、模拟主要血管的丝线?如何将碎裂的骨块像拼凑精致瓷器一样完美对合?如何在有限的视野和角度下,稳稳地持钻,将螺钉旋入预定的位置?

汗水常常顺着他的鬓角流下,浸湿蒙面的布巾,有时甚至滴落在冰冷的尸体上。手臂因为长时间保持精细的姿势而酸痛麻木,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

一具尸体练习到组织破损无法再用,便换下一具。从最初的笨拙、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撕裂,到后来的动作流畅、下刀精准,他对人体腿部结构的了解,已在无数次的血肉摸索中,达到了一个连太医署老医正都难以企及的深度。

深夜,他常在油灯下,忍着手指上因练习血管缝合而留下的密密麻麻的针眼,详细记录下每一次模拟的心得:“若切口再偏半寸,可避此血管”、“碎骨第三块复位时,需用钩轻提”……这每一笔记录,都浸透着勇气与汗水,是将理论转化为救命的、实实在在的底气。

药王孙思邈的战场,则在气味更加复杂的药庐之中。他面临的,是比剧毒之物更需谨慎拿捏的“度”。

杜远要求的“麻醉”,非是寻常的镇痛麻痹,而是要让人一脚踏过昏睡的门槛,沉入无痛无觉的深渊,却又不能坠入死亡的永恒寂静,必须能在预定之时,安然折返。

孙思邈的案头,摆满了形形色色的药草:妖艳的曼陀罗花、剧毒的草乌头、令人致幻的天仙子……他如同一位在悬崖边行走的弈者,与药性进行着最危险的博弈。

第一阶段是动物试炼。兔犬服下药剂后,或癫狂跳跃,或瘫软如泥,更多是在深度昏迷中呼吸渐弱,最终悄然死去。每一次失败,孙思邈的面容便更凝重一分,他仔细剖检死亡的动物,观察脏腑变化,调整着方剂中君臣佐使的比例。

经皇帝特旨,一些待决的死囚被带来,作为最后的临床验证。这不仅是药理的考验,更是良知的煎熬。

孙思邈亲自煎药,亲自喂服,然后枯坐在试验者身旁,苍老的手指始终搭在对方冰冷的腕脉上,感受着那生命之弦最细微的波动。他紧盯着试验者的胸膛起伏,记录下每一次呼吸的延长或停顿。

有一次,试验者服药后呼吸几乎停止,面色转为青紫,孙思邈须发皆张,立刻施针急救,灌下备用的解毒汤药,直到对方喉中发出一声艰难的呻吟,他才颓然坐倒,内衫已被冷汗浸透。

正是在这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试验中,一个以曼陀罗为主,辅以其他几味草药,剂量精确到分的复合方剂逐渐成型。

孙思邈为其取名“入梦仙汤”,并准备了数种应对不测的急救方案。这碗汤药,将是引领太子穿越痛苦深渊的渡船,而掌舵的,是药王毕生的经验和悬于一线的谨慎。

---

当时日推移,杜远带着一匣子闪烁着超越时代冷光的精钢器械,李恪带着一身仿佛从幽冥带回的沉稳与精准,孙思邈带着那碗精心熬制、剂量已臻化境的“入梦仙汤”再次汇聚于东宫时,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

空气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张被素帛重重围起的御榻之上。决定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