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老李,你想屁吃了! > 第119章 祥瑞种播天下计,铁骑踏破突厥庭。

第119章 祥瑞种播天下计,铁骑踏破突厥庭。(1 / 2)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的初春。凛冬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温暖的阳光已开始叩击大地,冰雪消融,溪流淙淙,泥土中透出草木萌动的清新气息。

就在这片万象更新的生机之中,一场足以重塑大唐国本的农业革命,正以朝廷为中心,悄然却又坚定地向帝国的肌理蔓延。

在房玄龄的精明统筹与杜远的倾力协助下,囤积于杜家村及周边官仓的玉米与红薯种子,被分装成无数车驾。朝廷的信使与官差组成一支支浩荡的队伍,带着皇帝的意志,火速奔赴关中及更远州县的官衙,直至最基层的里正手中。

与他们同行的,是朝廷措辞严厉、不容置疑的《玉米、红薯种植推广令》,以及一份详尽到极致的《种植要略》。

这份由杜远口述精髓、房玄龄召集文人精心编纂的《要略》,事无巨细,从择地、育苗、插秧、施肥、除害到收割窖藏,每一步皆有法可依,力求让即便目不识丁的老农,也能依样操作。

李世民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超乎以往,亲自颁下诏书,将推广新作物定为贞观四年无可动摇的头等国策!各州县官吏的升迁考绩,皆与此项工作的成败直接捆绑。

朝廷派出的宣谕使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乡野之间,锣声铿锵,向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宣讲这两种“天降祥瑞”的惊人产量与不挑地的习性,极力描绘着秋收时节“金玉满仓、薯堆如山”的盛世图景。

“陛下恩旨,广种新粮者,减免赋税!”

“此乃杜圣人(民间悄然兴起的尊称)求得的神种,亩产十石(官方的乐观宣传)亦非难事!”

“种下它,往后再不怕青黄不接!”

官府的许诺与触手可及的实惠,让许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贫苦百姓眼中燃起了希望,心中蠢蠢欲动。

然而,这场自上而下的恩泽,却狠狠地撼动了以五姓七望为代表的地方豪强与世家庄园的根基。他们世代掌控广袳田产与无数佃户,传统的粟、麦耕作及其衍生的租佃、借贷体系,是他们财富与权势的命脉。

玉米和红薯这般高产、易活、不苛求良田的作物一旦推广开来,佃户的自主性将大大增强,豪门对土地与人口的掌控力必将土崩瓦解!

于是,一场无声却激烈的阻击,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悄然上演:

有的世家大族暗中威吓佃户,严禁他们领取官府的种子,违者立时夺佃,甚至加以迫害。

有的买通地方小吏,故意拖延发放,或克扣数量,甚至将饱满的种子调包为霉烂陈旧的废种。

有的四处散播谣言,称玉米红薯乃“鬼粟”、“瘟芋”,食之损寿,种之败田,会招致天谴。

有的则表面应承,领回种子便堆入库房任其腐烂,或只在贫瘠的边角地敷衍了事,虚应故事。

种种消息通过密奏渠道不断汇集于长安御案之前,李世民览奏之后,勃然震怒!他深知这已非简单的农事推广,而是新旧势力在帝国根基上的一次正面搏杀,绝无退让之理!

“岂有此理!为保全自家私利,竟敢罔顾朕的国策,置天下苍生于水火!真当朕的天威不再,刀锋锈钝了吗?!”皇帝的怒吼在两仪殿内回荡,令人心惊。

他深知,寻常官员绝难撼动这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必须派遣一位足以震慑宵小、且绝对铁面无私的重臣。他的目光如电,扫过丹陛之下,最终定格在那位以刚正敢言、冷面无私着称的臣子身上。

“魏征!”

“臣在!”魏征应声出列,身形挺拔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