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儿臣泣血叩请,万望父皇恩准,让儿臣前往杜家村,拜在孙神医门下,修习医术!”李恪跪在殿前,目光灼灼如同燃烧的星辰,言辞恳切至极致。
李世民顿时愕然。皇子拜师学医?这简直是亘古未有的奇闻!士农工商,医者虽受敬重,但终究位列方技,并非显学。一国亲王去钻研此道,成何体统?
他当即眉头紧锁,断然拒绝:“胡闹!你是天潢贵胄,当潜心研读圣贤经典,研修治国安邦之策,岂可沉迷于这等方技之术?”
李恪却异常执拗,再度叩首,额角几乎触及冰凉的金砖:“父皇!医道亦是通天之大德!能活人性命,救死扶伤,功德无量!孙神医乃当世真仙,能得他指点,是儿臣几世修来的福分!况且,杜县子兴建医院,普惠万民,儿臣若能学得岐黄妙术,他日亦可为父皇分忧,为黎民解厄,岂不远胜于枯坐明堂、空谈礼法?求父皇成全孩儿之志!”
李世民凝视着这个素来有主见、性格倔强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他深知李恪才华横溢,但因其身负前朝隋炀帝外孙的敏感血脉,地位尴尬,未来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格局中恐难有太大作为。
如今他主动选择一条迥异于常人的道路,或许……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避祸远嫌?再者,能与孙思邈、杜远这等世外高人与奇才交往,对李恪自身而言,或许正是一种难得的历练与护佑。
加之药王孙思邈在民间声望极隆,宛若活神仙,皇子诚心拜师,传扬开来,亦是一段彰显皇室重视民生、礼贤下士的佳话美谈。
思前想后,权衡再三,李世民终于长长吁了一口气,语气松动:“罢了,既然你心意已决,朕便准你所奏。
但须约法三章:其一,不得以亲王身份自傲,必须以普通学子身份潜心求学,严守师门规矩;其二,不得彻底荒废经史与武艺功课,需定期回宫,朕要亲自查验;其三,此事最终能否成行,还需孙先生点头首肯方可。”
李恪闻言,顿时喜出望外,重重叩首谢恩:“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叩谢父皇天恩!”
于是,不久之后,杜家村便迎来了一位身份极为特殊的“新学子”——吴王李恪。他轻车简从,仅带了两名贴身护卫,换上了一身寻常的青色儒生服,敛去一身贵气,恭恭敬敬地来到尚且处于建造中的医院工地,求见孙思邈。
孙思邈得知一位王爷竟要跑来学医,也是讶异不已。但见李恪态度谦卑至极,眼神清澈而充满求知欲,天资更是聪慧过人,对医学之道确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加之又有皇帝的首肯和合理要求,老神仙沉吟片刻,便也应允下来,只是明确告诫须与其他学子一视同仁,绝无特殊关照。
自此,杜家村除了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神仙”孙思邈坐镇,又多了一位隐姓埋名、埋首于药典银针之间的“王爷学者”。
李恪牢记父皇训诫,彻底放下亲王架子和荣耀,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其质朴与勤奋很快便赢得了众人的好感,使他融入了杜家村的环境,成为了医学院第一位身份超然而又态度谦卑的“编外”特殊学生。
这也为杜远筹办的医院和医学院,平添了几分引人遐想的传奇色彩。而杜远,看着这位突然从天而降的“王爷师弟”,也只能摸摸鼻子,嘴角噙着一丝苦笑与期待,感叹这大唐的日子,真是越来越超乎想象,越来越精彩纷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