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故人南下,香江扎根(1946 年 4 月 - 1947 年 6 月)
1946 年 4 月 10 日,巳时,三兴机械商行
文三儿正在和东南亚商人谈生意,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抬头瞬间,他手里的算盘 “啪嗒” 掉在桌上 —— 周明远穿着灰色中山装,提着皮箱站在门口,身后跟着的祥子手里还拎着北平的酱菜坛子。
“先生!您怎么来了?” 文三儿冲过去,声音都有些发颤。周明远笑着拍他的肩:“你的电报我收到了,北平局势复杂,这里更适合做物资转运。” 进了里屋,周明远拿出一张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香江的码头、仓库和洋行:“你探的路很扎实,现在我们要做三件事:扩大商行规模,建立稳定的货源链;和林叔深化合作,开通固定的转运航线;还要培养几个信得过的伙计,把商行变成‘双向通道’—— 既运设备去内地,也把内地的土特产运到香江销售,以商养战。”
祥子在一旁打开酱菜坛子,笑着说:“周先生特意让我带了顺和茶馆的茶叶,还有赵师傅画的机械图纸,说你用得上。” 文三儿看着熟悉的东西,眼眶发热 —— 从北平到香江,从跟着先生做事到帮先生铺路,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只会吹牛的混混,而是能独当一面的 “探路人” 了。
接下来的日子,周明远亲自出面,和林叔敲定了 “每月两班船” 的转运协议,又从北平调来几个懂机械的伙计,充实商行的力量。他还带着文三儿拜访香港中华总商会,在会上提出 “联合中小商户,抱团采购机械设备” 的建议,不仅为商行争取到了更多货源,更悄悄联系了十几个爱国商人,约定 “共同支援内地建设”。
1946 年 8 月 15 日,未时,香港中华总商会
会议结束后,《大公报》记者拦住周明远,想采访 “战后香江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周明远借机畅谈 “实业救国”,提到 “三兴机械商行愿为内地提供平价设备”,既宣传了商行,又巧妙传递了 “支援内地” 的信号。报道刊登后,商行的订单多了一倍,周明远却悄悄把利润的三成拿出来,通过交通站捐给根据地 —— 这是他早就计划好的:用香江的商业利润,反哺国内建设。
1947 年 1 月 5 日,申时,太古洋行
周明远和文三儿一起拜访约翰,对方带来好消息:“德国有批精密医疗器械,价格只有市场价的一半。” 文三儿刚要答应,周明远却拦住他,详细询问器械的规格、运输时间和报关要求 —— 他比文三儿更谨慎,知道 “越便宜的货,越可能有风险”。果然,约翰坦言:“这批器械是军用转民用的,报关时需要‘特殊说明’。”
回去的路上,周明远对文三儿说:“医疗器械是根据地急需的,但不能冒险。你去找林叔,让他通过东南亚的关系,给器械换个‘民用标签’,再找港英当局的熟人疏通。” 文三儿按吩咐去做,林叔果然给力,不仅搞定了标签,还请人让报关流程 “一路绿灯”。半个月后,这批器械顺利装上渔船,运往内地。
1947 年 6 月 30 日,亥时,西贡码头
周明远和文三儿并肩站在码头,看着满载设备的渔船驶离。一年多来,他们的商行共为根据地转运了八十台机床、五十套精密仪器,还有大量钢材和药品。老陈赶来报喜:“根据地来电,说有了这些设备,兵工厂的手榴弹产能翻了三倍,卫生所也能做小型手术了!”
海风拂过,周明远从口袋里掏出怀表,表盖里贴着北平家人的照片,他轻声说:“这里离内地近,物资转运方便,以后,我们就在香江扎根。” 文三儿看着先生坚定的眼神,突然明白 —— 从北平到香江,从抗战到建设,他们的 “战斗” 从未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当晚,周明远在商行的后院摆了桌简单的酒菜,祥子做了北平的炸酱面,林叔带来了潮汕的米酒。酒过三巡,周明远举起酒杯:“敬家国,敬未来!” 文三儿跟着举杯,心里满是踏实 —— 他知道,在香江这片土地上,他们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强大添砖加瓦,而这里,也成了他们新的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