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下午好。我是林微光,‘普罗米修斯’项目的负责人。”她的开场白简洁有力,“今天,我们不为展示一个完美的、静止的产品而来。我们为您展示的,是一种动态演进、与人的状态深度共鸣的环境智能可能性。”
她的声音有一种奇特的镇定力量,瞬间抓住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她没有急于展示技术,而是先阐述了“场协同”哲学——如何将建筑空间从被动的容器,转变为能主动优化人类认知与情感体验的“生命场”。
接着,david接棒,用精炼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结合精心制作的视觉材料,介绍了“启明星”系统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提升专注力、激发创造力,并展示了来自“北极光”项目的部分匿名化数据成果。他的陈述重点突出了长期价值回报和深层可持续性,精准回应了财务和可持续发展部门的关切。
然后,最关键的技术演示环节到来。
伊莎贝尔启动了系统。模拟的“静思舱”与“脑暴区”环境在演示空间内被构建出来。当演示者从一端走向另一端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光线、声音、乃至空气微粒的震动感,都如同被一只无形而温柔的手引导着,缓慢而优雅地交融、变换。那种感觉,并非切换,更像是一种流淌,一种环境的自然呼吸。尽管伊莎贝尔敏锐地察觉到,那最后3%的极致平滑度确实有所缺失,但对于第一次体验的委员会成员来说,这已然是超越想象的奇迹。
几位技术委员会的专家不自觉地向前倾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们看出了其中的门道,这远非简单的参数调整,而是对场动力学精妙绝伦的应用。
林微光适时地引入了《“启明星”技术应用伦理白皮书》的核心内容,坦诚地阐述了技术边界、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和用户授权框架。“我们相信,真正的技术创新,必须与责任同行。我们不仅定义技术能做什么,更严格限定它不应做什么。”
这番话,直接瓦解了之前那些匿名“伦理质疑”可能埋下的种子,反而为“普罗米修斯”树立起负责任、有远见的行业领导者形象。
演示在预定时间内圆满结束。
委员会成员们没有立刻提问,会场内陷入一种短暂的、充满震撼的沉默。随后,提问环节开始,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实现细节、长期维护成本以及如何适配“星链”独特的文化上。林微光、伊莎贝尔和david分别从技术、商业和理念层面给予了清晰而有力的回答。
当团队最后离开演示会议室时,他们能感觉到,背后那些目光已然不同。
回到准备区,关上门,压抑已久的情绪才稍稍释放。david长长舒了一口气,几乎虚脱地靠在墙上。伊莎贝尔则立刻扑到那台出问题的主机前,开始检查损坏情况。
“我们做到了。”顾知行看向林微光,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钦佩。在突发危机面前,她的冷静和决断,是今天演示成功的最大保障。
林微光点了点头,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演示成功了,但竞标的结果依然未知。苏氏的阴招虽然被化解,但也暴露了对手的无所不用其极。
加密通讯器震动了一下。她点开,依旧是那个熟悉的加密来源,内容只有一行字:
「干扰源已定位并处理。演示顺利?」
林微光看着这行字,心中微动。他果然一直在关注,甚至在幕后清理了战场。她回复:
「演示按计划完成。干扰已排除。」
这一次,她没有称呼,没有多余的解释。仿佛只是在向一个战略伙伴汇报战况。
她收起通讯器,目光重新变得锐利。
演示日的战斗暂时落幕,但真正的胜负,尚未分晓。
棱镜之光已亮,能否穿透商业博弈的重重迷雾,照亮最终的胜局,仍需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