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两种不同的策略。
林微光思考着。量产问题确实是根本,但舆论的刀子已经架在脖子上,完全沉默可能被视为默认。
就在这时,她的加密通讯器收到了一条信息。来自陆时砚。内容依旧简短得令人窒息:
「量产数据,同步给我。」
「质疑者名单,周景明已备。」
林微光看着这两行字,心中一震。
他没有问进展,没有给建议,只是索要最核心的数据。
并且,他已经掌握了那些在背后煽风点火的人。
这是一种无形的威慑。他不需要亲自下场去辩论,他只需要掌握数据和对手。这比任何公开声明都更具力量。
她立刻将最新的量产问题报告和调整方案发给了陆时砚。
然后,她看向屏幕上的团队,做出了决定:
“按顾知行的方案执行。对外保持战略静默,所有资源优先保障量产攻关。david,准备好应对客户询问的标准话术,强调我们对质量的坚持。周景明,密切关注舆论,但暂不进行大规模公关回应。”
她选择了信任团队解决根本问题的能力,也选择了相信陆时砚在幕后掌控局面的力量。
会议结束。林微光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感受着来自量产门槛和外部质疑的双重压力。窗外,迪拜的天空依旧湛蓝,但她仿佛能看见,冰山巨大的阴影正笼罩在“普罗米修斯”的上空,既是庇护,也带来了更深的寒意与压力。
她知道,陆时砚正在注视着一切。他提供的不是温暖的鼓励,而是冰冷的武器(数据)和精准的靶心(对手名单)。
她必须更快地跨过量产的门槛。
不仅为了“启明星”,为了“普罗米修斯”,也为了向那片阴影证明,她有能力,独立驾驭这片越来越汹涌的商业海洋。
她深吸一口气,将目光重新投向屏幕上伊莎贝尔从生产现场发回的最新调试数据。
战斗,在两条战线上同时进行。
而她,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