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演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资本市场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持续扩散。周景明的日程表上,与潜在投资方的深度会谈被排得密密麻麻。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的请求纷至沓来,技术、法务、财务三个方向的团队开始高速运转,准备迎接最严苛的审视。
林微光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移。向投资人描绘宏大的蓝图固然重要,但面对专业的尽调团队,需要的是更加扎实、无懈可击的技术细节和可验证的里程碑。她与伊莎贝尔的合作更加深入,开始构建更复杂的、模拟人体细胞群对不同场参数响应的生物数字孪生模型,以期在进入成本高昂的活体临床试验前,尽可能在虚拟世界中优化和预测效果。
然而,陆时砚的一个直接指令,将她的工作方向再次扭转。
在一次与核心团队(包括远程连线的伊莎贝尔)的视频会议上,陆时砚听完周景明关于尽调准备和市场反馈的汇报后,沉默片刻,目光投向林微光:
“概念的价值,已经被初步认可。下一步,需要实体锚点。”他的声音透过扬声器,冷静而具有穿透力,“‘普罗米修斯’,需要一个能让投资人、甚至未来用户‘感受’到,而不仅仅是‘听到’的示范空间。”
示范空间。
这不是实验室的简单放大,也不是概念效果图。它是一个必须真实运行、能够直观展现“场协同”如何提升人类空间体验的、活生生的样板。
“选址,迪拜。规模,控制在五百平方米内。功能,模拟高端康养或创意工作场景。”陆时砚下达了明确的指标,“三个月内,完成从设计到可演示状态。林微光,你负责主导设计,整合所有技术模块。”
三个月!从零开始,打造一个承载着最前沿科技的实体空间!这个时间表近乎苛刻。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连屏幕那头的伊莎贝尔都微微蹙起了眉头。
林微光的心脏也因这突如其来的重担而猛跳了几下,但她迅速稳住了心神。她明白陆时砚的意图——在苏氏集团用成熟技术快速抢占市场认知的时候,“普罗米修斯”必须用一个无法被简单复制的、极具震撼力的实体体验,来重新定义竞争维度。
“明白。”她清晰地回应,脑中已开始飞速构思,“我会在两周内拿出初步空间概念和集成技术方案。”
会议结束,新的战斗号角已然吹响。
示范间的设计,挑战与“光之巢”截然不同。“光之巢”是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共生,而“普罗米修斯”示范间,则是要在有限的人造空间内,创造一个与内部生命体(使用者)深度共鸣的微环境。它要求对“场”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和细腻度。
林微光再次将自己埋入工作。她需要将抽象的“场协同”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形态、材料选择、设备布局和控制系统。她与伊莎贝尔的讨论焦点,从细胞级的响应,转向了人体尺度下的感知阈值与舒适区间。什么样的场参数能让人感到宁静?什么样的动态变化能激发灵感?如何避免任何可能引起不适或潜在风险的场景?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人体工效学、环境心理学和医学的交叉领域。她不得不紧急恶补相关知识,并与周景明协调,引入了集团内部的医学顾问团队。
初步概念在她笔下逐渐成型:一个可以灵活分割的空间,一部分模拟静养冥想环境,另一部分模拟高强度创意工作环境。空间的核心将是一个集成了所有场发生装置和监测传感器的“智能核心”,如同建筑的心脏和大脑。表皮将采用能够响应场变化而动态调节透光率、甚至表面温度的特定复合材料。
就在她沉浸在设计中时,周景明带来了一个关于苏氏集团“生命茧房”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