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星光偏要吻烟台 > 第28章 熔炉与玻璃心

第28章 熔炉与玻璃心(2 / 2)

她拿起针织衫,上面残留着一丝极淡的、熟悉的松柏冷香。

是他。

他总是这样,在她需要的时候,用这种沉默而周到的方式,给予最实际的支持。这一次,不是命令,而是无声的关怀。

林微光将脸颊轻轻埋入柔软的羊绒中,感受着那微凉细腻的触感和若有若无的气息,一颗因紧张而躁动不安的心,竟奇异地平静了下来。

第二天,陆氏集团总部顶层的会议室。巨大的环形桌旁,坐着决定项目命运的众人。陆夫人坐在主位,身着香奈儿套装,神色雍容淡漠。徐老在她身侧,表情严肃。几位董事表情各异,有的好奇,有的审视,有的明显带着不以为然。两位外聘专家则是一副学术性的中立姿态。

陆时砚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率先进行整体陈述。他语言精炼,逻辑清晰,用强大的数据和技术蓝图,勾勒出“光之博物馆”的宏伟架构和可实现性。

轮到林微光进行艺术概念阐述时,她能感觉到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她深吸一口气,穿上那件浅杏色针织衫,仿佛披上了一层无形的铠甲。

她走到台前,没有看稿,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评审。她开始讲述,从“光”作为宇宙原初的语言,讲到“记忆”作为个体与文明的连接点;从陆父笔记中对动态光影的懵懂探索,讲到她与团队如何利用前沿技术将其实现为可交互的“记忆回廊”。她没有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

当她展示那个根据参观者行为实时生成光影叙事的核心构想时,一位董事提出了质疑:“听起来很炫酷,但投入巨大,如何保证商业回报?公众会为这种……不确定的体验买单吗?”

林微光没有慌乱,她调出一份预先准备好的、关于全球沉浸式艺术展览市场分析的数据,并结合心理学研究成果,阐述了“个性化参与”对提升观众满意度和二次传播的积极影响。“我们提供的不是一次性的观赏,而是一次独一无二的、可供分享的生命体验。这本身,就是最具潜力的商业价值。”

徐老紧接着发难,语气严厉:“花哨的技术堆砌!博物馆的核心是内容的深度与历史的厚重!你这些互动游戏,是对严肃叙事的消解!”

林微光迎向徐老的目光,不卑不亢:“徐老,技术不是目的,是手段。我们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更易为当代人理解的方式,引导他们去触及那些严肃而深厚的内容。让哥特式玫瑰窗的神圣叙事,不再局限于信徒的解读;让帕特农神庙的光束仪式,能被每一个普通观众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和共鸣。这不是消解,这是一种邀请,一种连接。”

她的回答,既尊重了传统,又阐明了创新的必要性。徐老盯着她看了几秒,哼了一声,没再说话。

整个问答环节,林微光如同一个沉稳的战士,坚守着该念的每一处阵地。她或许无法说服每一个人,但她用充分的准备、清晰的逻辑和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扞卫了方案的完整性与独特性。

陆夫人自始至终没有发言,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端起茶杯抿一口,目光偶尔落在林微光身上,又偶尔扫过自己儿子那看不出情绪的脸。

评审会结束,结果需要内部合议后宣布。

林微光走出会议室,感觉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陆时砚跟在她身后,在无人的走廊转角处,他停下脚步。

“表现超出预期。”他看着她,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林微光抬起头,望进他深邃的眼眸,在那片墨色深处,她似乎看到了一丝极淡的、如同冰层裂开后透出的微光。

她知道,这只是第一关。

但她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躲在伞下的女孩。

她在这座名为现实与权力的熔炉里,正将自己锤炼得越来越坚硬,也越来越清晰。

如同一颗逐渐褪去杂质,显露出内在光芒的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