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瑶那几页写满疑问的“漕运账目分析报告”,像几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激起了不小的暗涌。
翌日早朝,皇帝赵璟并未直接提及漕运账目之事,却在听取户部关于今年漕粮征收情况的汇报时,突然问起了几个非常具体的细节,比如某些河段往年的常规损耗率、船只租赁的市价波动、以及漕丁赏银发放的具体流程和时间节点。
这些问题精准刁钻,直指核心,让负责汇报的户部侍郎措手不及,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冷汗浸湿了后背的官袍。
朝堂之上,一些敏锐的大臣已经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皇上平日里虽也勤政,但很少会对如此具体琐碎的漕运细节追问不休。这背后,定然是掌握了某些他们不知道的情况。
下朝后,几位涉及漕运事务的官员聚在一起,面色凝重。
“皇上今日所问,绝非偶然!”一位掌管仓场的郎中忧心忡忡。
“莫非……是听到了什么风声?”另一位负责河道巡查的御史猜测。
“查!立刻去查!看看最近是谁在皇上面前嚼了舌根!”一位资历较老的户部官员阴沉着脸吩咐。
他们自然不会想到,掀起这场风波的,竟是深居后宫、看似与朝政毫不相干的一位嫔妃。
而这股暗流,也隐隐约约地波及到了后宫。李梦瑶发现,最近来揽月轩“请教”的人里,多了一些生面孔,问的问题也更加……宏观和试探。不再局限于某个宫苑的具体事务,而是开始询问她对于“人员考绩”、“资源调配”甚至“如何界定权责”的看法。
李梦瑶心中警铃大作,一律以“此乃外朝大事,非臣妾所能妄议”或“宫规已有定例,臣妾不敢僭越”为由,滴水不漏地挡了回去。她知道,自己现在正处于风口浪尖,一言一行都必须格外谨慎。
就在她准备继续埋头研究第二批漕运账册,两耳不闻窗外事时,皇帝那边又有了新动作。
安公公再次笑容可掬地来到揽月轩,这次带来的不是账本,而是一道口谕和一份名单。
“李嫔娘娘,皇上口谕,”安公公宣道,“娘娘于理事之上,别具慧眼,所倡之法,于宫务颇有助益。特旨,于揽月轩设‘宫务研习处’,着内务府、司苑司、司制房、御膳房等处,择选聪慧肯学之年轻管事宫女、太监各两名,每旬日至此处,由娘娘教导其学习新式记账、流程梳理等法,以裨益六宫。此为初定名单,请娘娘过目。”
李梦瑶接过那份名单,上面罗列了十几个名字和所属部门,愣住了。
“宫务研习处”?让她开班授课?培训各处的年轻骨干?
皇帝这步棋,走得真是……又高又险!
高在于,这等于将她那套管理方法,通过官方渠道,名正言顺地推广下去,培养一批“自己人”,从根本上慢慢改变后宫的管理土壤。险在于,这无疑是将她彻底推到了旧有势力的对立面,成了名副其实的“改革派”标杆。
而且,让她教导太监宫女?这在本朝后宫,可是没有先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