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蜕变与坚守(2 / 2)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各种支撑节点、受力简图的草图,旁边是他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下的关键数据和自己的理解,夹杂着只有他自己能懂的符号。他看得极其专注,时而对照规范上的条文,时而用手指在膝盖上比划着支撑的角度,嘴里还无声地念念有词,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夕阳渐渐沉入高楼背后,华灯初上。王建军终于合上笔记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没有下课时的迷茫,反而带着一种沉静的、思考过后的满足。他小心地把东西收好,站起身,背挺得比来时直了一些,脚步也显得更加沉稳有力,汇入了城市的暮色人流中。

* * *

几天后,工地模板加工区。

刘大奎正唾沫横飞地指挥几个工人切割一批异形模板:“这边!这边斜口再切大点!快点!磨蹭啥呢!”

“刘师傅,这样切不行。”一个平静却异常清晰的声音响起。

刘大奎回头,看见王建军不知何时站在了旁边,手里拿着图纸,眉头微蹙。几天不见,这个乡下木匠似乎有点不一样了。眼神不再是躲闪的,而是带着一种沉静的审视。

“怎么不行?”刘大奎习惯性地想压人一头,“这活儿我干多少年了!不就这么切吗?”

王建军没接他的话茬,径直走到切割台前,拿起一块切割好的模板,仔细看了看切口,又摊开手中的图纸,指着上面一个复杂的节点详图:“图纸要求这个斜角是75度,而且要带一个3厘米的反口企边。你现在切的,角度不对,也没做企边。这样装上去,节点搭接不严实,混凝土一打,肯定漏浆,还会影响结构尺寸。”

他的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直指问题核心。不再是以前那种闷闷的、带着不确定的语调。

刘大奎被噎了一下,凑过去看图纸,又看看切好的模板,脸色有些难看,强辩道:“这…这点误差有啥?以前不都这么干?再说做企边多费工…”

“以前是以前,图纸是图纸。”王建军打断他,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他抬起头,目光直视着刘大奎,那眼神沉静,却像能穿透人心,“规范要求按图施工,尺寸误差不能超过正负3毫米。这活儿,必须返工。按图切,带上企边。”

周围的工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惊讶地看着这一幕。那个老实巴交、以前被刘大奎吼几句就不敢吱声的王师傅,竟然这么硬气地要求返工?还说得头头是道?

刘大奎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这么多工人面前。他梗着脖子:“王建军!你别拿着鸡毛当令箭!这点小事…”

“这不是小事。”王建军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斩钉截铁,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工人,“模板是房子的骨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今天这里差一点,明天那里差一点,最后盖起来的房子还能住人吗?返工!立刻!按图纸要求做!谁再乱切,这活儿就别干了!”

他的声音在嘈杂的工地上并不算特别洪亮,但那份不容置疑的强硬和背后的道理,却像重锤一样砸在每个人心上。工人们面面相觑,下意识地放下了手里的工具。刘大奎张了张嘴,看着王建军那沉静却透着威压的眼神,再看看周围工人的反应,终于像泄了气的皮球,悻悻地一挥手:“…行行行!按王主管说的做!返工!”

王建军没再多说,只是深深地看了刘大奎一眼,那眼神似乎在说“我盯着呢”。然后他转身,走向下一处需要检查的区域。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挺直,沉稳,仿佛扛起了一座山的重量。工地上的风,似乎都绕着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