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又是犹豫!”赵烈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咳嗽了几声,“老夫年轻时,杨业将军在陈家谷就是因为朝廷犹豫,才战死沙场;如今你们杨家还在为大宋守边,朝廷却还在犹豫,难道要让杨业将军的悲剧重演吗?”
杨宗保连忙扶住赵烈:“赵公您别生气,家祖父说,他会继续上书,就算拼了性命,也要守住西北。晚辈这次来,也是想请您指点兵法,将来若有机会收复燕云,晚辈定不负您和家曾祖的期望。”
赵烈平复了情绪,让赵仲取来《幽云防御图》,指着图上的“幽州”位置:“燕云的关键在幽州,幽州的关键在居庸关。当年柴荣陛下北伐,就是先取居庸关,再攻幽州。你要记住,打燕云不能急,要先稳扎稳打,守住关隘,再慢慢推进,不能像雍熙北伐那样,贪功冒进。”
杨宗保认真地听着,将要点一一记下。临走时,赵烈将铁胎弓还给了他:“这把弓,还是留给你。老夫老了,用不上了;你还年轻,将来要用它收复燕云,为杨业将军报仇,为大宋雪耻。”
杨宗保接过弓,眼眶发红:“晚辈定不负赵公所托!”
傍晚时分,赵烈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夕阳。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色,像极了当年高平之战后的晚霞。赵仲走进来,递上一杯温热的莲子羹:“祖父,您今天累了一天,喝点莲子羹补补身子。”
赵烈接过杯子,轻声说:“仲儿,老夫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将来老夫走了,你要把《五代秘史》好好传下去,让后人知道五代的苦,知道大宋的不易;你还要好好教承儿,让他记住,咱们赵家的将门传承,不是为了高官厚禄,是为了守护百姓,收复燕云。”
赵仲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祖父,您会长命百岁的!孙儿还没听够您讲五代的故事,还没看到您收复燕云呢!”
“会看到的,只是老夫看不到了。”赵烈笑着说,目光望向北方的天空,“但你们会看到,承儿会看到,杨家的孩子也会看到。老夫这一辈子,从五代的战火里走来,见过太多生离死别,如今能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能看到子孙们有出息,已经很满足了。”
当晚,赵烈在睡梦中,又回到了高平之战的战场——柴荣手持令牌,站在阵前,身后是密密麻麻的周军;他自己手持长枪,跟着赵勇冲锋,耳边是士兵的呐喊声、战马的嘶鸣声;远处,北汉的军队正在溃逃,阳光洒在铠甲上,像一层金光。他笑着伸出手,想去握住柴荣的手,想去握住杨业的手,却只摸到一片温暖的阳光。
次日清晨,赵仲发现赵烈安详地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武经总要》残卷,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仿佛只是睡着了。庭院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位见证了五代乱世的英雄送行;墨影趴在他脚边,低声呜咽,不肯离开。
赵承跪在地上,抱着赵烈的手,泪水打湿了衣襟:“曾祖父,您还没看到收复燕云,怎么就走了……”
赵仲强忍悲痛,将《五代秘史》放在赵烈身边,轻声说:“祖父,您放心,孙儿会把您的故事传下去,会把收复燕云的执念传下去,不会让您失望的。”
此时的洛阳城外,阳光正好,田野里的麦子金黄一片,百姓们正在忙着收割,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这是赵烈一生追求的和平,是他从五代战火中守护下来的安宁。他虽没能看到收复燕云的那一天,却用自己的一生,为大宋的和平奠定了基础,为将门的传承埋下了种子,为后人的奋斗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英雄暮年,虽有遗憾,却无悔恨。赵烈的故事,会像庭院里的老槐树一样,深深扎根在中原的土地上,会像《五代秘史》里的文字一样,永远流传在后人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和平,为了故土,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断前行。